聯絡資料

葵興國瑞路88號新豐中心A座801室

+ 852 5594 4688

info@housingpro.com.hk

Folow Us

Category: 設計

20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致敬設計巨匠-柳宗理誕辰 110 周年特展開展!》

為紀念柳宗理誕辰 110 週年,IUSE 特別策劃「設計與生活的交匯」主題特展,自 2025/6/11-6/29 於 IUSE 台北旗艦店展出(免費參觀),邀大眾探索大師之作,走進柳宗理迷人的設計世界。本展以三大主題單元——「人生設計之道 ‧ 工藝精神與國際視野」、「日用餐廚之美 ‧ 功能與形式的完美平衡」、「家具由感而生 ‧ 曲線中的溫度」,現場將立體呈現柳宗理的設計創作。

01

本次展覽除了展出柳宗理「蝴蝶椅」、「餐廚用品」……等代表作,更獲得來自日本山形知名家具品牌 天童木工 的支持,展出數件台灣少見的柳宗理家具作品,呈現柳式設計與工藝的完美結合,讓參觀者透過柳宗理的設計脈絡,深入感受柳宗理在美學與實用的融合奧秘,發掘淬鍊後設計與生活之間的交匯。

大師的設計旅程|柳宗理 Sori Yanagi(1915–2011)

日本工業設計的代表人物之一 柳宗理,畢業於日本藝術學院(目前為東京國立藝術音樂大學),秉持著「用手去感受,手上便會有答案」的理念,於西元 1950 年成立了 Yanagi(柳)設計機構,堅持每件作品都發乎心、應於手,設計造型前都先考慮需求與機能,如此好用、簡單便是柳宗理大師的設計態度。

柳宗理 | 蝴蝶椅(左) 於 1954 年設計,以彎曲合板構成流暢的曲線,形狀如同靜止的蝴蝶,簡約又充滿動感。
柳宗理 | 蝴蝶椅(左) 於 1954 年設計,以彎曲合板構成流暢的曲線,形狀如同靜止的蝴蝶,簡約又充滿動感。

1951 年柳宗理所設計的家用廚櫃用品贏得日本工業設計競賽首獎,1957 年其蝴蝶椅產品,獲得米蘭三年展金獎,並成為紐約 MoMA 及巴黎羅浮宮列為永久收藏藝品,1974 年柳宗理的不銹鋼餐廚系列,獲得日本工業設計界最高榮譽 Good Design 大賞,創造許多極受矚目的經典,其作品貫穿餐廚用品、家具、交通設施等多個面向,風格簡練、實用且具人文溫度。

柳宗理 | 貝殼椅(右)柔軟的形狀輕柔地貼合身體,適度的彎曲營造出舒適的坐感。後背的鏤空設計更是畫龍點睛,也恰巧是柳宗 理的 LOGO 圖案。
柳宗理 | 貝殼椅(右)柔軟的形狀輕柔地貼合身體,適度的彎曲營造出舒適的坐感。後背的鏤空設計更是畫龍點睛,也恰巧是柳宗理的 LOGO 圖案。

工藝的極致展現|天童木工 Tendo Mokko

天童木工創立於 1940 年,位於日本山形縣天童市,以精湛的成型合板和彎木技術聞名,柳宗理與天童木工合作數十載,其家具作品兼具機能性與藝術性,至今仍為設計愛好者珍藏。展覽的一大亮點,是柳宗理與天童木工合作打造的多款經典家具,如「蝴蝶椅」、「梣木餐桌」等作品,並額外展出天童木工與其他設計師的經典蘑菇凳、Murai 椅凳……等作品,參展民眾可親手觸摸家具曲線,實際感受其設計的人體工學與細膩巧思。

天童木工 | 蘑菇椅 圓潤的造型靈感來自蘑菇,座面和底座的比例恰到好處,在特展期間一同亮相。
天童木工 | 蘑菇椅 圓潤的造型靈感來自蘑菇,座面和底座的比例恰到好處,在特展期間一同亮相。

 

柳宗理的設計軌跡|設計觀察家 吳東龍 揭開展序幕

2025/6/11 開幕當天,IUSE 特邀知名設計觀察家 吳東龍 舉辦首場專題講座,揭開 「柳宗理誕辰 110 周年特展」序幕,帶領觀眾更深層認識柳宗理的設計精神、生涯故事、旅日探訪,深入分享柳宗理在廚具、家具領域中的設計與工藝之美。

展覽期間還有不同領域專家&達人,透過對柳宗理的了解,以講座形式帶大家從不同面向,認識柳宗理設計在日常生活實現的各種哲學、美學。精彩講者包含五星級飯店主廚 王輔立、羊菇實驗室主理人-菇小姐……等,邀你來深入探索柳宗理的設計軌跡。

07

 

【IUSE.柳宗理誕辰 110 周年特展-開幕活動 名人講座】

生活中的設計之道 ─ 柳宗理的工藝與美學
主講人 ▸ 設計觀察家、作家 · 吳東龍
• 活動日期:2025/6/11(三) 14:00-15:00
• 活動內容:設計觀察家吳東龍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重新認識柳宗理這位深深影響全球設計界的大師。從柳宗理的人生軌跡與設計哲學出發,挖掘他「無意識設計」背後的獨特思考;之後聚焦於柳宗理在廚具、家具領域的經典創作,一起感受如何以設計為日常注入細膩的工藝與溫度。

講座主題 ▸ 在日常裡遇見柳宗理
主講人 ▸ 羊菇實驗室 主理人 · 菇小姐
• 活動日期:2025/6/21(六) 14:00-15:00
• 活動內容:從使用柳宗理鍋具、家具的真實經驗角度切入,一路延伸到旅途中探訪金澤柳宗理紀念館、東京日本民藝館(柳宗理舊居別館)與 yanagi shop 的故事,帶大家感受設計如何自然融入生活,也一窺柳宗理所珍視的工藝精神與民藝之美。

講座主題 ▸ 大師級器皿與料理的美好交集
主講人 ▸ 五星飯店行政主廚 · 王輔立
• 活動日期:2025/6/28(六) 14:00-16:00
• 活動內容:在廚房裡,器皿不只是工具,更是料理的夥伴。從柳宗理經典設計「岩紋單手鐵鍋、南部鐵器橫紋煎盤」出發,分享他柳宗理鍋具器皿長年相伴的使用經驗,透過兩道現場示範星級料理,帶大家深入了解柳宗理「發乎心、應於手的好器物,如何成就好料理」。

05

柳宗理 | 設計哲學強調「簡約而不簡單」也反映在受歡迎的鍋具以及廚房用具系列,設計風格強調簡潔的線條與功能性的結合。
柳宗理 | 設計哲學強調「簡約而不簡單」也反映在受歡迎的鍋具以及廚房用具系列,設計風格強調簡潔的線條與功能性的結合。

 

 

【IUSE.柳宗理誕辰 110 周年特展-設計與生活的交匯】
展覽期間 ▶ 2025.6.11(三)─2025.6.29(日)
展覽地點 ▶ IUSE 台北旗艦店(台北市內湖區舊宗路二段 135 巷 16 號)
主辦單位 ▶ IUSE 餐廚.家居

15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2025 ECA國際創意設計比賽正式啟動!

ECA國際創意設計比賽是以長三角文博會為起點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設計之獨立賽事。它以“東方魅力”、“文化底蘊”為DNA,注重設計的“新銳”、“轉化”與“生態”,力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4.0時代的權威獎。

它旨在推動、鼓勵、展示和嘉獎設計師的創新思維,積極促進企業與設計師、作品與客戶之間的雙向奔赴與多元合作,建立創意設計持續迭代的新通道,成為引領設計潮流的風向標。

640

2025 ECA國際創意設計比賽參賽作品分為三大類別:傳達設計類共7個組別-企業/品牌識別、IP設計與策劃、廣告、包裝與印刷品、海報、UI設計、AI應用設計;產品設計類共7個組別-居家日用與裝飾、文具、辦公用品與禮品、玩具與電子智慧產品、旅遊、玩具休閒運動與寵物用品、時尚服飾、珠寶及配件、婦女及嬰幼兒產品、汽車用品;整合設計類共5個組別-展覽與情境體驗設計、文娛演藝場景及衍生設計、文博文旅文創融合設計與策劃、公益設計與策劃、城市及公共設計;此外大賽另設公義命題類賽事,敬請期待組別。

640 (1)

比賽實施開放辦賽,國(境)內外個人、企業、機構、院校學生等均可報名參賽。報名作品包括未發布的概念作品、在期限內已發布和已上市銷售的產品。

報名時間:2025年5月15日至2025年8月15日

作品提交截止:2025年8月15日24:00

每位參賽者在同一組別最多可上傳5份作品,同一作品不可重複投稿。每份作品可上傳五張圖片(作品主圖上傳畫面將用於賽事評選、宣發、成果手冊及相關賽事記錄,不接受修改)、一個附件(如無可不上傳)、一個影片(如無可不上傳),圖片大小不得超過3M、影片大小不得超過100M,附件大小不得超過20M。

即刻起,登入「ECA國際創意設計比賽官網(http://eca-award.com)」完成報名、並進行作品上傳。請務必認真閱讀官網上的各項說明,確保提交資料真實有效,否則將自動判定為無效作品。

640 (2)

 

評審規則

評審分為三個環節:

初審,作品海選階段

複審,進入復審即為優秀獎

終審,依類別與組別評出金銀銅等級獎與全場大獎

評審權重:

東方意蘊20%:本屆大賽圍繞「東方魅力」與「文化底蘊」展開挖掘作品,作品需呈現當代東方美學特色及精神,挖掘文化內涵,體現人文關懷;

創新突破30%:作品需具有新穎創意與獨特設計,且功能與形式有創新與突破;

設計表達30%:深入研究文化內涵,體現文化要素與背後的故事,在展現傳統文化的同時賦有創新與美觀;

成果實現20%:本次大賽徵集作品包括“未發布的概念作品”、“在期限內已發布作品”和“已上市銷售的產品”,希望作品可以填補或滿足市場的需求,並且可以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獲獎者福利:

獲獎者除獲得證書榮譽、作品獲得在國家會展中心的展出機會之外,還可參加同期舉辦的頒獎典禮和設計師交流論壇,並可獲邀加入ECA國際創意設計師人才庫,獲得更多業務合作和推廣機會。

640111

 

大賽誠摯邀請多方合作,包括但不限於品牌贊助、商業命題、聯名合作、媒體支持,期待共同建立一個新銳頻出的榮耀獎、一個作品轉化與產業生態推動的優質平台。
聯絡我們:eca_office@163.com

640222

13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2025第十四屆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 熱烈徵件中!

想一舉擄獲數萬名動漫迷的眼光!
優先獲得被推薦到國內外各出版單位的機會!
成為正式線上連載的作者!
歡迎參加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讓作品帶你進入更廣大的世界!

01

2025年「第十四屆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熱烈徵件中!

本屆大賞徵選「漫畫」與「插畫」兩組,入選者除可獲得獎勵金或禮品外,還將發表在有數萬人次閱覽的「開拓動漫祭系列活動場刊」,所有的入選作品並將集結成電子專刊推廣,入選者也有機會成為開拓系列場刊、宣傳廣告的優先邀請作者喔!

➽ 投稿格式與重點 ➽

本次徵稿共分「漫畫」與「插畫」兩組,作品須符合此次徵件主題「極短篇」之創作精神,於限定篇幅內完整陳述故事。
◆漫畫組:4頁劇情必須完整,在4頁內完整呈現起承轉合,令讀者產生感動或共鳴之故事,彩色、黑白稿不限。
◆插畫組:1頁,作品構圖評分標準會先以適合開拓動漫創意誌「雜誌」封面或開拓動漫祭「場刊」封面為主,若有符合上述適合的構圖,會優先考量並在評分時分數相對提高。
除了上述標準外,作品內容如具主題性或故事性,能引起讀者對後續情節發展產生興趣或想像之畫面,或明顯能吸引讀者目光之設計,亦能成為加分標準。

◆詳細投稿規格含報名表請參閱活動官網:https://pse.is/7d8ysh

➽ 收件截止日期 ➽

中華民國114年07月21日23:59前(憑電子郵件時間,逾期恕不受理)

➽ 參加資格 ➽

◆ 以華文創作,對於實現漫畫創作有興趣與熱忱之創作者不限年齡、性別皆可參加。
◆ 申請人未滿20歲者,需由法定監護人同意後始可參加。
◆投稿內容須為原創新作,不限制主題與時空背景(男、女性向、兒童向、一般向皆可)

➽ 頒獎日期、地點 ➽

2025年11月1、2日「PF43」開拓動漫祭會場 活動舞台

➽ 名次與獎勵 ➽

將聘請動漫界專業評審評選。
.首獎每組各一名:獎金15,000元,獎狀一只。作品將刊登於《開拓動漫祭活動場刊》
.優選每組各三名:獎金3,000元,獎狀一只。
.佳作每組各六名:獎狀一只。

加碼獎勵:

※ 以上所有得獎作品將由主辦單位編輯成電子專刊推廣。
※ 各組得獎作品將於《開拓動漫系列活動場刊》中刊登並專頁介紹。
※ 得獎作者將優先獲邀往後《PF活動場刊》封面之繪製機會。
※ 得獎者將有機會獲得《開拓動漫情報誌》專訪。
※ 得獎專刊收錄漫畫組得獎作品部分,將以最後評審結果來決定以彩頁或黑白頁刊登。
※相關新生代展覽及活動將有機會受邀參與。

➽ 投稿須知 ➽

◆皆以數位檔案參賽,若原稿為手繪稿也請掃描為數位檔案,E-mail至信箱報名,請勿寄送實體光碟。
◆請於114年07月21日23:59前將各組所需資料(詳閱官網)之數位檔案附件mail至「comic@f-2.com.tw」,郵件標題請註明「參賽者姓名」及「組別」及「投稿第14屆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
◆有參加本屆極短篇徵件之作品可額外參加人氣獎票選(詳閱官網徵件方式)
相關規定以官網極短篇徵稿活動公告為主。
如有不明之處,可參閱(活動官網www.f-2.com.tw徵稿相關Q&A)。
若有其他疑問,歡迎E-mail洽詢:comic@f-2.com.tw

開拓官網 http://www.f-2.com.tw/
開拓官網
http://www.f-2.com.tw/
極短篇FB https://www.facebook.com/FFshort/
極短篇FB
https://www.facebook.com/FFshort/
徵稿公告 https://pse.is/7d92l2
徵稿公告
https://pse.is/7d92l2

 

讓我們一起站上創作平台,現在就是最佳時刻!
快舉起畫筆,說出你的故事!

2018開拓極短篇徵稿海報

 

主辦單位:開拓動漫事業有限公司/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
徵選活動獲台北市文化局贊助
投稿聯絡E-mail:comic@f-2.com.tw
官方網站:http://www.f-2.com.tw/
歷屆得獎作品:https://www.facebook.com/FFshort/
第十四屆徵稿公告:https://pse.is/FFshort2025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國際藝壇聚焦,展現亞洲藝術市場強勁動能

由瑞銀集團呈獻、The Art Assembly 主辦的第六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 5 月 11 日圓滿落幕。本屆展會匯聚來自 22 個國家與地區的頂尖畫廊,在「當代網域」、「新生維度」及全新「藝韻匠心」三大展區,展現多元豐富的當代藝術作品,吸引 31,511 名來自全球的收藏家、策展人與藝術愛好者參與。

台北當代聯合總監岳鴻飛表示,今年的博覽會在台北促成了富啟發性的國際藝術交流,並感謝本地藝術界的支持,展現了台北在亞洲日益重要的文化地位。共同創辦人任天晉指出,台北當代已發展為亞洲藝術界的重要平台,本屆更首度設立《新生維度藝術家獎》與「專業日」,深化國際交流。瑞銀台灣區總經理蘇韋毓強調,樂見展會促進文化對話,瑞銀將持續支持台灣及亞洲藝術發展。

本屆博覽會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藏家與藝文機構代表出席,促進台灣與全球藝術網絡的連結。參展畫廊普遍表示,各展區在VIP預覽及公眾日均有穩健的銷售表現,並對藏家的參與度給予高度肯定。

首屆《新生維度藝術家獎》由馬德里畫廊 Espacio Valverde 推薦的阿娜.德.阿爾維亞獲得,其細膩的色鉛筆繪畫備受肯定。

「思想串流論壇」以「緣線交織」為主題,邀請國際策展人與學者探討亞洲雙年展、原住民文化、數位藝術與再造工藝等議題,深化跨文化對話。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預計於 2026 年再次回歸,持續拓展展區並深化國際交流計畫。更多詳情將於官方網站 www.taipeidangdai.com 公布。

7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 姚瑞中專訪

當創作一幅畫時,姚瑞中會用掉幾千張金箔。他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夾起一片約一吋大小金箔的外層紙片,並以左手食指輕托著。他迅速地用右手大拇指翻開下層紙片,流暢地把金箔按壓在畫布上,整個過程不到兩秒鐘。

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姚瑞中,與曾經陪伴他23年的愛貓摩卡。(攝影/潘燕楠)
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姚瑞中,與曾經陪伴他23年的愛貓摩卡。(攝影/潘燕楠)

看似簡單的「按金」動作,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金箔紙含金98%、銅2%,手指輕輕一碰就皺掉或粉碎。然而,姚瑞中已經在這一過程中反覆操作上百萬次,可以一面講話,一面輕鬆黏貼到預定位置。一個人獨處時,他還常常播放佛經,沉浸在長時間的創作過程中,幾小時的流逝彷彿一瞬間,滑入心流之境,投身外人覺得枯燥的輪迴。

2023年《可汗》。(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3年《可汗》。(圖片提供/姚瑞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這幅以阿修羅為主題,納入山海經概念的作品,逐漸顯現出石窟佛像般的古樸金漆質感。他說,「我必須在金漆乾掉之前趕快貼完,若上第二次漆,紙張毛細孔會被填平,金箔吸收過多油分,顏色會過於明亮,反而顯得俗氣。」

2023年《海峽深》。(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3年《海峽深》。(圖片提供/姚瑞中)

整個過程,姚瑞中彷彿一位修行者,讓人不禁聯想到西藏喇嘛們,以各種顏色的細沙,專注精細地繪製壇城沙畫,曼荼羅(Mandala)世界從沙中緩緩築起。然而,這些美麗的作品終就抵不過「成住壞空」之力,最終仍要走向傾頹。如同姚瑞中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幻影堂」,這個名字取自《金剛經》最為人熟知的偈語,提醒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流變的信仰與不變的創作紀錄

姚瑞中人生信仰的變化,正映照出萬事一切在流轉,世間唯一不變的便是變化的本質。年輕時,他是無神論者,但隨著踏上藝術之路,逐漸轉為不可知論,但近年卻突然皈依。有一年他觀看了印度拍攝52集的佛陀傳,感動至極一連哭了三天,從此開始持居士戒,「我太太當時還跟我說,你在發什麼神經,怎麼突然要持戒?我連跟小孩子出去外面也堅持吃素,吃到她們都快受不了。」

既然皈依佛法,那是否如菩薩般發下大願?姚瑞中坦言,自己沒那麼矯情,也不偉大。步入耳順之年,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持續記錄、保存並創作屬於台灣的藝術。

環視姚瑞中的幻影堂,有牆之處幾乎都被書櫃所佔據,書籍早已滿溢至天花板。這裡收藏台灣最完整的藝術作品資料,範圍廣泛,連不知名的藝術展覽DM都會收藏,然後仔細歸檔。幻影堂平日吸引了許多學生與研究者前來查詢,這也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幻影堂的其中一個房間裡,擺滿了姚瑞中親自掏錢購買的藝術家作品,即便只展示了其中十分之一,但地板僅留不到兩腳併攏的空間可供行走,連廁所空間也被放滿了藝術品。他說,「我覺得藝術家還是需要支持,買他們作品是最直接的支持。讓他們知道創作有人欣賞,還能夠拿到錢來Cover材料費和工本費。」

藝術!一場人生的冒險與戰鬥

曾經,姚瑞中也是為錢所苦的藝術家之一,算命老師告訴他40歲會翻身,但38歲還徘徊在人生低潮期。2007年,他前往蘇格蘭駐村,找不到拍攝題材,只好用原子筆隨意塗鴉傳統山水。當時他本帶有一些惡搞的心態,想要顛覆、竄改中國美術史,沒想到這個意外之作《忘德賦》竟讓他翻紅賺進上百萬。他笑著說藝術家都很愛算命,因為面對未來那片茫然無知的領域,唯有信心能夠支撐我們繼續堅持。

2007年《忘德賦》槓上自摸加一台。(圖片提供/姚瑞中)
2007年《忘德賦》槓上自摸加一台。(圖片提供/姚瑞中)

酷愛登山的姚瑞中念北藝大時創立了登山社,他認為藝術家像是冒險者,一個人帶著一點泡麵和瓦斯爐,就單攻上山頭,因為只有在險峰之上,才能眺望無限的風光。「藝術家就是要去攀登那些從未有人登過的山。所以你得帶著開山刀,自己開闢一條路上去。」在姚瑞中看來,藝術家骨子裡必須要有冒險競爭精神,否則很容易就被他人取代。

姚瑞中提到,至今自己仍然在這場無休止的戰鬥中。因為一旦停下腳步,所有前面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所以,不能認輸,一旦認輸就什麼都完了!這不僅僅是比賽或遊戲中的勝負,而是整個人生。」這番話透露出他對創作與生活的堅定信念:唯有持續奮鬥,才能保住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政治地理學入世間法

「《The Final Cut》這張專輯,啟發我對社會的批判。」英國前衛搖滾樂團Pink Floyd的創作靈感,來自於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戰爭。回溯姚瑞中早期作品,能夠察覺到他以一種唐吉訶德式的戰鬥姿態,用嘲諷和戲謔的方式進行兩岸的批判與反思,27歲時,他便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從1994年陸續開啟了許多關於台灣與中國的創作計畫,包括1994年的《本土佔領行動》、1996年的《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1997-2000年的《天下為公行動》以及2002年的《萬里長征行動》。這些作品記錄了從台灣到中國之間,後民國政治的荒誕與矛盾,姚瑞中的創作不僅深刻反映了時代的撕裂,也凸顯出他對政治、社會現象的深刻關懷。

《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天安門。(圖片提供/姚瑞中)
《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天安門。(圖片提供/姚瑞中)

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姚瑞中的作品總帶著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但我其實是透過政治去反對被政治干預。」這番話聽來矛盾,卻正好道出他創作核心的辯證性。姚瑞中最為人熟知的創作論述是「政治地理學」,從漫無目的的廢墟探險開始,他總是刻意地、不帶情緒地揭示權力遺留之後的荒涼現場,「沒有廢墟的話就不可能有文明,所有一切終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政治的博弈終究有輸有贏,而輸家往往就成了未來的遺跡。一如當年金門、馬祖的前線防備,現在化為佈滿青苔的軍事廢墟;兩千年代企業大舉西進中國,風光不再的工廠如今封塵廢棄。而當今的關稅戰爭,則可能讓另一波產業轉移潮把台灣工業推向美國。這一切不過是歷史翻頁的瞬間,而姚瑞中正站新舊之間,把轉瞬即逝的痕跡,用藝術捕捉下來。

姚瑞中帶領學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走遍全台記錄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獲得2014年「亞太藝術奬公眾獎」。(圖片提供/姚瑞中)
姚瑞中帶領學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走遍全台記錄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獲得2014年「亞太藝術奬公眾獎」。(圖片提供/姚瑞中)

姚瑞中敏銳地觀察到台灣人對「物理性存在」有近乎執著的情感,精神信仰需要透過神偶具象化,政策願景則要蓋成一棟棟宏偉的建築。十多年來,他帶著學生走訪全台,拍攝八百多處蚊子館,還長期自費出版《海市蜃樓》書系,成為一部台灣廢墟地誌。每逢選舉,蚊子館議題總會再次浮上檯面,引起輿論熱議。今年即將推出第八本《海市蜃樓》,從藝術演化成一股冷靜而持久的社會監督力量。

上善若水的台灣文化

「台灣是全世界地緣政治中,最奇特的存在。」姚瑞中認為台灣像國,又不全是國;看起來弱小,卻隱含強大的生命力。這座島嶼夾處於歷史與現實的縫隙中,歷經多民族殖名與文化混雜,卻也因此蘊含著生成「新文明樣貌」的無限可能。「台灣完全有潛力成為文化輸出國!」姚瑞中堅定地說。

他接著解釋,這片土地孕育出無數優秀創意人才,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設計、藝術等領域,「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光,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還展現出有別於中國樣板文化的精神折射。」長期處於強權之間,台灣人練就了一種近乎本能的韌性與流動性,姚瑞中說,那是一種如水的智慧。水可固、可液、可氣,如台灣人能因時制宜、轉化重生。這樣的特質,也意外成為近年他文創跨界合作的潛在密碼——水與海洋的意象,接連出現在他接洽的案子中,仿若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2017年姚瑞中與臺虎精釀啤酒合作重塑品牌包裝意象。(圖片提供/姚瑞中)
2017年姚瑞中與臺虎精釀啤酒合作重塑品牌包裝意象。(圖片提供/姚瑞中)

一艘國際郵輪看中了他的兩幅作品,將其轉化為裝飾船上一千個艙房的藝術語言;臺虎精釀啤酒推出的四款風味酒,將武嶺、卑南、關子嶺、四獸山的意象包裝為山水風光;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更直接把姚瑞中的山水美學織入布料,在伸展台上行走,讓畫作走入日常,化為一場流動的山海幻夢。

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 2023年臺北時裝週走秀以姚瑞中的山水作品,結合循環布料。(圖片提供/姚瑞中)
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 2023年臺北時裝週走秀以姚瑞中的山水作品,結合循環布料。(圖片提供/姚瑞中)

 

與神連線,用創作走一趟六道之路

近兩年來,姚瑞中才驀然意識到自己多年的創作,竟彷彿一場潛行的修行,無意間走入佛教「十法界」的脈絡之中。十法界橫跨了四聖與三界六道,是萬象眾生的精神地圖,也是自我流轉的輪廓。他舉例,《巨神連線》呼應了十法界中的「佛」、「菩薩」二界;而《invidia》、《天龍(國)八部》、《禽獸不如》、《魔地佛》、《地獄空》這些作品則分別對應六道之中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意象。

2023年《invidia》於台北耿畫廊展出。(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3年《invidia》於台北耿畫廊展出。(圖片提供/姚瑞中)

姚瑞中與神明的緣分,早在蹣跚學步時便悄然種下。母親回憶,他幼時住在台中外婆家,最愛跑去隔壁樂成宮幫媽祖擦神桌。多年後,這份無形連結化作藝術召喚。2016年與母親爭執後,她氣得離家出走。某夜夢中,一位女性形象的神明現身對他說:「你去拍大神。」醒來,他便啟程拍攝全台戶外巨大神像,母親也隨即歸家,完成日後獲得第十六屆台新獎的攝影集《巨神連線》。

2024年《巨神連線》- 雲林縣斗六市湖山寺。(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4年《巨神連線》- 雲林縣斗六市湖山寺。(圖片提供/姚瑞中)

這趟拍攝之旅從家庭出遊演變為孤身修行。他一邊環島、一邊聽佛經,彷彿逐步走入六道輪迴的千面世界。有日夢見一座牌坊,上書「聖瑤宮」三字,下方閃現「彰化」。醒來後一查,竟真有兩間媽祖廟與夢境吻合。隔日,他接獲台中國美館邀約,策劃台灣美術雙年展。他至彰化聖瑤宮抽籤,籤詩提及「中秋」,最終展覽果然如期於中秋過後開展。

2024年《地獄空》於台北寶藏巖防空洞展出。(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4年《地獄空》於台北寶藏巖防空洞展出。(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0年台灣美術雙年展名為《禽獸不如》,姚瑞中以佛學「畜生道」為切入點,探問人與動物的模糊界線。靈感源於台灣首例新冠確診當晚,他在高雄月世界拍攝,返回車上時赫然聽見淒厲的殺豬聲,「禽獸不如」四字忽然浮現,仿若神佛拋出的暗語。「當下其實蠻恐怖的,我沿路念著心經和各種咒語,一心只想回台北。」

被科技主宰還是回歸自身宇宙

姚瑞中常說,不少創作者認為自己不過是創作的載體,接收來自更高維度的訊息。「像我做《巨神連線》目的其實是為了『破相』。我本來不知道在幹嘛,因為是神明託夢叫我去拍的。」

姚瑞中的創作系譜圖表。(圖片提供/姚瑞中)
姚瑞中的創作系譜圖表。(圖片提供/姚瑞中)

面對AI創意生成當道,姚瑞中大膽預測未來將走向兩極,一類是任由AI宰制的韭菜,另一類則是擁有高靈性的創作者。「人與宇宙能量的連結是無以名狀的精神活動,那些是AI無法讀取的。」他指出消滅的正是人類文明以來的核心動力「欲力」。當欲力被閹割,AI就可以操控人類。「大家瘋玩AI風格圖,可是你自己的風格在哪?」AI操縱你變成別人,卻不讓你成為自己。

在母校北藝大與師大兼任多年,姚瑞中要求學生修課要先去體驗鹽水蜂炮、媽祖繞境,親身感受萬眾欲力。今年2月,他才帶學生觀炮,手機還被鎂粉燒到變形。他說:「這是虛擬世界給不了的。」在手機成為現代人「體外器官」的時代,他也提醒,「這個年代最需要學習的是放下」。放下手機,才能找回「我是誰」。他難掩嘆息,如今學生寧可在VR攀岩,也不願踏實走入山林。

2022年《秘密客》老花加近視。(圖片提供/姚瑞中)
2022年《秘密客》老花加近視。(圖片提供/姚瑞中)

修行者為何要入山呢?因為只有遠離喧囂,找到自己是誰,才能比較容易聽見宇宙的聲音。「當宇宙進入你的內心,你會明白,它其實是有機又溫柔的存在。」

引路而來,只為照見本來

人活在地球上,短短三萬天,要做什麼?姚瑞中計算自己已用掉兩萬多天,他的「哲學第三問」」——要往哪裡去?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台灣的創作整理好,讓更多人看見。「不是留下外交部式的大外宣,而是真實的台灣。」

2016《巨神連線》- 嘉義縣太保水牛厝慧明社醒善堂五聖恩主公關聖帝君。(圖片提供/姚瑞中)
2016《巨神連線》- 嘉義縣太保水牛厝慧明社醒善堂五聖恩主公關聖帝君。(圖片提供/姚瑞中)

像他暗房銀鹽浮現的神明,不是莊嚴宏偉、高不可攀,而是豎立在雜亂的電線杆旁,或藏在檳榔西施看板的矮房之後,「你無需刻意仰望,祂們就在你身旁周圍照看。」那才是最寫實的台灣風景。

姚瑞中自覺是個「界面」,召喚他人共鳴,在這塊土地上撒下文化的種子。他坦言,藝術無法教,只能示範和引路。不過只要做的人夠多,島上終會遍佈各種奇樹異花,各自綻放本來面目。

授權轉載自 臺北文創 名家觀點

7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當下 Dare to Share 每個微小靈感都能創造巨大改變 2025《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百萬徵件正式起跑

創作,往往始於一個微小卻強烈的當下感受,而每個當下的創意閃光點,都可能是改變世界的起點。2025《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以「當下 Dare to Share」為主題,即日起至7月10日開放徵件報名,邀請各領域的創作者,一同加入捕捉那些閃現的創作靈感,並轉化為具象的創意作品和全世界分享。

001

捕捉瞬間靈光 創造即時共鳴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今年邁入第8屆,累計參賽作品逾1,000件,觀展人數累積近90萬人次,是國內提供製作費最高的徵件活動之一,也是當前最具號召力和實驗性的文創人才扶植平台。徵件分為「潛力新銳」和「實驗新秀」兩組,每組各選出一件優選作品,分別提供120萬、60萬製作費、展出場地、媒體宣傳等關鍵策展資源,更邀請重量級的評審擔任業師,協助優選團隊以更開闊的視野拓展創意格局。

歷屆優選團隊如2016年「彡苗空間實驗」初試啼聲的大型互動創意鞦韆《XYZ嬉遊中》,先後獲得德國國家設計獎、台灣室內設計大獎、臺北設計獎等獎項肯定;2023年以大型互動裝置《你做了什麼顏色的白日夢》勇奪120萬首獎的「穀米機工」,更獲邀參與2025大阪世博台灣館「生命劇場」機械花株設計,讓世界看見台灣新銳設計力。

「我們相信,每一件好作品,都是創作者對此時此刻的真誠回應。」臺北文創總經理劉麗惠表示,從《XYZ嬉遊中》到《你做了什麼顏色的白日夢》,從「彡苗空間實驗」到「穀米機工」,《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每一屆的優選作品,都承載著創作團隊對「當下」的深刻觀察和對未來的想像。「2025《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以『當下Dare to Share』為徵件主題,正是為了提醒身處在訊息爆炸、瞬息萬變時代的我們,不要忽略了『當下』才是每一個靈感與行動誕生的起點,也是觸動改變、體驗、與未來連結的時刻。」

《臺北文創行者計畫CreaVenture》遴選優選者國內外駐村

有鑑於文化創意設計作為國際語言,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情況下,新銳創意團隊需要打破創作慣性,激發更有實驗性與多元化的創意想像,臺北文創加碼啟動《行者計畫CreaVenture》,攜手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提供國內外藝術駐村資源,助力優選者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個人能見度和未來跨域合作的可能性,為優選者的創作職涯注入更多轉化契機。

劉麗惠總經理指出,「藝術駐村有助於優選者拓展國際視野,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年輕的創作者從天空創意節出發,透過國內外的藝術駐村機會與更多國際策展人、藝術家互動,或是透過展覽、工作坊等交流活動,替自己的未來職涯積極鋪路。」

002

 

黃金評審陣容 助攻創意新銳圓夢

《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每屆都會邀請創意界的重量級人士組成評審團,並擔任優選團隊的諮詢導師。今年的評審團由豪華朗機工團長暨共同創辦人張耿華和臺北文創總經理劉麗惠共同領軍,陣容包括:格式設計創辦人王耀邦、偶然設計共同創辦人曾令理,及當若科技藝術共同創辦人周杰聰,專業涵蓋科技、藝術、策展、設計、建築、空間、影像互動等多元領域,在評選出優選作品後,他們也將以業師的身分投入諮詢指導,毫不藏私地協助優選團隊打造出令人驚艷的作品。

豪華朗機工團長暨共同創辦人張耿華今年是連續第三屆應邀擔任評審,從過去兩屆的參賽者中,他看到了台灣年輕人對創作的憧憬和熱情,也同時看到了他們在創意設計思維上的侷限與不安,「創作不是說服或迎合,而是以真實的感受打開思考,讓世界重新學會洞察、質疑與轉變。」張耿華認為,唯有靜下心來面對「當下」,才能發現時間其實是充滿紋理、光澤與細微變化的載體,這份穿透表象、洞察細節的能力,正是孕育設計與創意的關鍵。

2026年移展台南西市場 為優選者開拓更寬廣舞台

繼2022、2023先後移展高雄棧貳庫KW2、和臺中驛鐵道文創園區,累積超過20萬人次參與並獲得廣大迴響之後,本屆《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持續突破「領域、地域、場域」的隔閡,將攜手台南市政府於2026年初移展到台南市最新的文創地標— 西市場,讓優選團隊和作品被更多地方的人看見。

2025《臺北文創天空創意節》徵件自即日起至7月10日受理報名,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個人或經政府核准立案之公司、法人、社團組織、學校系所等,皆可以個人或團體之名義報名參加,每人/團體至多可投2件。報名組別依製作費區分為120萬元「潛力新銳組」、60萬元「實驗新秀組」,每組各取一名優選,除獲得高額製作費外,另提供展出場地、評審諮詢指導、行銷宣傳等關鍵策展資源。

為鼓勵更多青年學子勇敢築夢、圓夢,「實驗新秀組」將在決選階段為「全學生團隊」保留最低20%的保障名額,希望在創意發表的路上給予學子們最大的支持與協助;另設10組「好點子獎」,入選者可各獲得5000元獎金。

更多活動詳情請參考以下網址:
 報名網站 https://www.tnhf.com.tw/
 徵件辦法 https://www.tnhf.com.tw/index.php?action=submission
 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NHFestival

7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來場博物館裏的體驗派對!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館慶 5/17(六)登場 LET’S PLAY in MUSEUM PARK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下簡稱木博館)為慶祝成立十週年,於 5月17日至25日推出「拾年有承、工藝之城」系列活動,不僅一次展開《大溪藝能事務所》、《小孩浴場-木育遊戲場》等四大特展、超過15個店家響應串起的體驗串遊,並於 5月17-18日 規劃《PLAY in MUSEUM PARK》開幕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前來大溪、遊戲於工藝中,感受博物館、自然綠地與生活街區融合的生活工藝理想地,在創新思維激盪下的年度盛宴。

拾年有承_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館慶主視覺
拾年有承_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館慶主視覺

大溪藝能事務所等四大特展 從「拾年有承」走向「工藝之城」

成立於2015年的大溪木博館,是由座落在大溪老城區十三棟歷史建築以及在地居民所組成的生態博物館,創館十年之際,木博館以「拾年有承,工藝之城」作為館慶命題,象徵從一雙「手」到眾人之「合」,以開放包容之姿「承」接每一位到來訪者,藉此帶出未來十年工藝之城美意,亦透過一系列的展覽和活動規劃,帶領大眾走入大溪生活工藝的日常風貌。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迎來第13座館舍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迎來第13座館舍

館慶一次推出的四大特展包含「大溪藝能事務所 Woodcraft Wonders」、「小孩浴場-木育遊戲場」、「大溪100問-木博館十週年特展」、「粼粼時光展-Metime美好時光」,其中「大溪藝能事務所」以隱身在神秘山城裡的一群奇能藝士為題,展覽如同翻閱一本「大溪工藝異能者大全」,讓觀者直觀地認識這些工藝後繼者,不僅揭開這些神秘藝能者的奇幻面紗及其能力屬性,更可在現場親自接觸到這些身懷絕技的藝師們!

大溪木博館於2015年成立的第一個館舍-壹號館 即將於2025年迎來全新特展「大溪藝能事務所」
大溪木博館於2015年成立的第一個館舍-壹號館 即將於2025年迎來全新特展「大溪藝能事務所」
大溪藝能事務所_展覽主視覺
大溪藝能事務所_展覽主視覺
木工育兒雙主修的資優生和峰木創
木工育兒雙主修的資優生和峰木創
用木工教室施展療癒魔法的削磨時光工作室
用木工教室施展療癒魔法的削磨時光工作室
隱身山野創造經典設計的木工坊-森平房
隱身山野創造經典設計的木工坊-森平房

 

而位於壹號館旁的「小孩浴場-木育遊戲場」,是最新開放、再利用歷史建築大溪國小日式宿舍,結合木博館長期推動木藝教育深耕基礎,專為2至8歲孩童規劃的木藝主題遊戲場與故事劇場,透過主題空間的美感與趣味性,引導孩子們從小浸潤於木工藝所營造的溫潤氛圍中,培養對材料與工藝的感知力與想像力。

開幕週限定:3大主題×10間體驗小屋 一起 PLAY in MUSEUM PARK!

開幕週限定活動「PLAY in MUSEUM PARK」,以壹號館與溪小宿舍為核心,串聯周邊木平台與公園綠地,打造三大主題場域:「PLAY in Woods」、「PLAY in Crafts」、「PLAY in Arts」。現場結合自然、手作與感官體驗,邀請在地與台灣風格品牌如山傑號竹工、KAPLA®、產房、拾木商行、笑班、CANJUNE肯園…等打造如竹屋、積木屋、繪畫屋、香の木博物館等多間體驗小屋及各種體驗工坊,透過生活工藝與木育教育的實作體驗,打開大人小孩參與文化、體驗工藝生活的全新視野。

山傑號竹工特別帶來竹編八角扇和椪餅燈工作坊,迎接山城的微風夏夜
山傑號竹工特別帶來竹編八角扇和椪餅燈工作坊,迎接山城的微風夏夜
日本媽媽近藤香子為大家料理日式飯糰和飲品,邀請大家輕鬆野餐享用
日本媽媽近藤香子為大家料理日式飯糰和飲品,邀請大家輕鬆野餐享用
延伸木育遊戲場概念,世界劍玉冠軍小螺絲將帶來手裏日月演出與工作坊
延伸木育遊戲場概念,世界劍玉冠軍小螺絲將帶來手裏日月演出與工作坊
來自法國的 KAPLA 精靈積木前進大溪老城區,將帶來超有趣的構築工作坊體驗
來自法國的 KAPLA 精靈積木前進大溪老城區,將帶來超有趣的構築工作坊體驗

 

「PLAY in Woods」則由超人氣《BUBU跳恰恰》手作木飛車領銜,現場搭起長達九米的飆速軌道,搭配木車手作區和補給站,運用木藝餘料與自然素材,邀請大人小孩都可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木頭小車,現場即可試跑進入飛行測試!

超人氣BUBU跳恰恰將巡迴回到大溪主場 搭起九米飆速軌道
超人氣BUBU跳恰恰將巡迴回到大溪主場 搭起九米飆速軌道
這次手作體驗全新推出在地名物-特製豆干車 即將成為必帶人氣名物
這次手作體驗全新推出在地名物-特製豆干車 即將成為必帶人氣名物
手作木飛車將運用製作木器木餘料、取自大自然的零件與美術材料,鼓勵孩子動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木頭小車
手作木飛車將運用製作木器木餘料、取自大自然的零件與美術材料,鼓勵孩子動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木頭小車

 

穿梭在博物館群、草地野餐,還有各式有趣的工作坊,「PLAY in MUSEUM PARK」不僅是一場博物館的派對,更是一座文化與生活的橋樑,展現木博館作為生活工藝基地的實踐能量與未來潛力。

15+街區響應走讀 / 活動 全城歡慶的交流派對

館慶期間(5月17日至25日),大溪木博館以「壹號館」為起點,歷史廊道上的「武德殿」、「藝師館」、「工藝基地」以及山城中的各個體驗熱點,搭配一系列大人小孩皆能樂在其中的手作體驗、走讀導覽、週年慶特惠活動等,不論是與文資修復相關展覽《蘭室回春術—關於修復這件事》、《修護相談室》或是探索街區上各個店家、體驗各種輕鬆入門的木作小物製作及帶走週年慶響應商品組合或好吃的食物等,整座大溪山城都將以最誠摯的態度,接待各地來訪的旅人。

館慶期間由各家街角館及商家推出響應的優惠活動和體驗課程, 歡迎從博物館串遊出發, 體驗大溪工藝之城的豐盛之美
館慶期間由各家街角館及商家推出響應的優惠活動和體驗課程, 歡迎從博物館串遊出發, 體驗大溪工藝之城的豐盛之美
蘭室回春術展覽延長至5_18 絕對不能錯過
蘭室回春術展覽延長至5_18 絕對不能錯過
大溪古蹟小郊遊
大溪古蹟小郊遊
館慶開幕夜四大特展延長開館至20點,民眾可漫遊夜大溪一覽日夜都迷人的博物館群
館慶開幕夜四大特展延長開館至20點,民眾可漫遊夜大溪一覽日夜都迷人的博物館群

 

這是一場為期兩週、舊雨新知相聚的溫暖盛會、也是生活工藝的體驗慶典,引領眾人再次認識與體驗大溪工藝之城嶄新風貌,詳細活動資訊請上「大溪工藝之城」、「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活動網站及社群粉絲專頁查詢。

info /

PLAY in MUSEUM PARK 博物館裏的公園派對
日期:5月17日至 5月18日
時間:11:00-17:00
地點:木博壹號館(桃園市大溪區中正路68號)周邊戶外腹地

拾年有承——大溪木博館十週年館慶 系列活動
日期:2025年 5月17日至 5月25日
FB 大溪工藝之城 /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IG @woodcraft.daxi

主辦單位|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策劃執行|霧里有限公司

2 5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窺視泰式精繪和幽默諷刺的極致! 當廟中神明「下凡」城市文明:Subannakrit Krikum的細密藝術

天神下班睡懶覺、女神熱愛搞自拍、天使偷閒泡咖啡,當「神職人員」下凡漫遊現代城市,會發生什麼事?泰國藝術家Subannakrit Krikum在畫面埋藏了既幽默又世俗的迷因,一起用大鏡Zoom in 為人不知的泰國!

細密畫藝術家Subannakrit Krikum
01

蘇班納克里特·克里特昆(Subannakrit Krikum)畢業於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學習泰國傳統壁畫,受波斯藝術影響,將細密畫技術結合當代語境,作品於Cartier Trinity 100 Pop Up、曼谷10 10 Art Space展出。

 

一、當天神下凡城市文明

02

Heaven of One Night Stand(2022)靈感來自於閃電女神(Goddess of Lightning)納瑪尼美卡(Nang Manimekhala),她是「海洋女神」,手持水晶球以吸引雷神(Thunder Giant)投擲斧頭。在Subannakrit改編下,她變成「游泳池女神」:手持雞尾酒,坐在水面上享用食物,穿著名牌服飾,並進行直播來吸引人們注意。畫面中包含了經典文學《羅摩衍那》(Ramayana)角色:Hanuman、Thunder Giant等,天神們在泳池別墅悠閒放鬆,反映了人們對快樂的渴望以及從繁重的工作和責任中尋求放鬆的需求,用金錢買來短暫的快樂。

03

選擇「泰國微型繪畫」的原因是這一方面源於我對泰國藝術界主流趨勢的反抗,現在多流行創作大型作品,因此,我創作小畫幅、內容卻緊湊的作品。第二,畫面還隱含心理學原則,觀眾需要專注並仔細觀察:從明顯部分到最小的細節,有些細節甚至小到肉眼幾乎看不見,這就像佛教哲學一樣,邀請我們從表面深入到每件作品的本質。

04

Sleep Mode(2024)描繪天界主宰-天神因陀羅(Indra)在「休息模式」的形象-豪華的象頭床上,周圍環繞著現代物品。數位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充滿了信息、壓力以及來自工作的期望,甚至連神明也需要「休息一下」。睡眠不僅是身體的休息,而是暫時脫離責任和混亂世界的方式。

05

06

在RAMA Café我想像了一個理想的咖啡館,讓《羅摩衍那》中的角色們展現出人們在享受美好時光。例如,羅摩(Rama)作為一個好男友,女友西塔(Sita)拍照;魔王Thotsakan則是一位接近截止日期的自由工作者,儘管擁有多隻手卻仍然無法按時完成工作;而拉克什瑪那(Lakṣmaṇa)在做vlog。這些行為在象徵上創造了「神聖角色」與日常文化中看似平凡行為之間的衝突。

07

08

Indra’s Holiday Escape to Japan 中暗藏的經典的「貓咪」迷因
Indra’s Holiday Escape to Japan 中暗藏的經典的「貓咪」迷因

 

二、現實諷刺:PM.2.5、旅遊、權力社會

泰國壁畫常使用自然材料,如孔雀石(Malachite)、辰砂(Cinnabarite)、貝殼、泥土、銅鏽和靛藍(Indigo)等,與其他材料混合後繪製在石膏或木板上。這個流程被Subannakrit做了極具當代性的變化-將「霧霾」製作成色料。

10

有天從公寓窗口望出去,看到 PM 2.5 的霧霾覆蓋整個曼谷,促使我有了將「塵埃」用作顏料的想法。通過空氣淨化器的濾網中提取塵埃,經過多道程序,最終得到灰色和黑色的顏料,帶有獨特的顆粒質感。使用這些塵埃顏料的意義在於,它們像壁畫一樣,記錄著歷史。畫面展現的是從飛機窗戶的視角,靈感來自於2023年在泰國網上瘋傳的照片,該照片描繪了在泰國上空,只有藍色和灰色的天空,下面的城市因 PM 2.5 霧霾而視線不清。我受到了前領導人的啟發,他們常依賴佛教教義和請求神明的幫助來解決問題。因此,我選擇了印陀羅(Indra)作為主要角色,因為印陀負責維護天界的安寧,這就像是在泰國擁有高權力的人,卻始終無法針對問題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11

12

The YouTuber Above the Sea of Fog(2025)受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啟發,描繪了一位站在山頂的男子,表現自然的壯麗和自我反思的深度。但這件作品表現的是背包客,手持自拍杆、操控無人機,並拍攝豪華度假村的。批評了以旅遊名義侵佔自然空間的行為,特別是那些在山頂上建造的度假村,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永久性的損害。

13

對我來說,這些遊客更注重在網絡上展示的形象,而不是理解或尊重他(她)們所造訪的自然。這些代表權力的人物,是成為自然的保護者,還是成為旅遊資本主義潮流的一部分?過去尋求崇高(Sublime)的旅程,是否已成了如今僅追求最佳拍照角度的行為?

14

The Golden House(2024)描繪印陀羅在沙漠中管理和照顧溫室的情景。溫室中,祂不僅僅是照顧植物,更「控制」植物的生長,通過修剪、修整、使用使其按照所設計的框架變得美麗。這一過程象徵著在現實世界中,權力如何試圖培養和引導社會中人們的成長方向。

.

15

 

這個時代,還熬得了寂寞嗎?

Subannakrit作品十分精細,也反映出了藝術家安靜的性格,在顏料研磨與細筆勾勒間,遠離喧囂的忘我狀態,就像離開水晶球體外的觀察者,洞悉著當代文明的荒謬。在這個離不開short clip, Ai的多巴胺時代,人們的關係已進入前所未有的疏離,我們該如何交流呢?一個能給人絕對細緻、穩定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解答。

16

與奢侈品牌卡地亞(Cartier)合作“Trinity 100 Pop-Up”作品- Tri Orbit,以三個重疊圓圈的形狀為結構,這象徵著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的運動和關係

.

延伸閱讀
https://www.instagram.com/suban_nakrit/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30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當我們放下被認同的渴望 建築師林友寒專訪

上午10點,「新富町文化市場」剛開門便熱鬧非凡,外圍的東三水街市場買菜人潮絡繹不絕,館內的萬華世界下午酒場已近乎客滿。自從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並經由旅德建築師林友寒的設計,這座古蹟活化而來的場館已經悄然度過8年的時間,逐漸長出了自己的樣貌。

建築師——林友寒。(圖片提供 / 林友寒)
建築師——林友寒。(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林友寒感慨地說,「當你的作品與時間變成朋友是件非常開心的事,你看這個酒吧多成功,它充滿了生命力,還能感受到文化的原創性。」他表示,這個案子對他影響甚深,尤其是身為建築師,讓他重新思考「作者的存在是否重要」這個問題。

新富町文化市場外,東三水街市場的買菜人潮絡繹不絕;而市場內部,則靜靜容納著酒場、展場與工作室等多元空間。(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新富町文化市場外,東三水街市場的買菜人潮絡繹不絕;而市場內部,則靜靜容納著酒場、展場與工作室等多元空間。(圖片提供 / 林友寒)

 

不存在的建築師

那並非像羅蘭巴特所提出的「作者已死」,而是作為建築師應該如何「消失」於建築之中:不以彰顯創作者自身的價值為目的,而是讓建築的價值根植於社會、文化、歷史與環境的共同體驗上。

林友寒分享道,「像我的老師拉斐爾·莫內奧(Rafael Moneo)和藝術家江賢二老師,在這方面有相似的觀點。江賢二老師一直強調『做好人,才有辦法做好藝術。』而我的老師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建築是要像選美一樣,讓人覺得它很漂亮,還是要能引發人們某種共鳴和快樂?』」他認為,身而為人,讓他人感到開心還是嫉妒,正是思考的基礎出發點。

林友寒與江賢二在畫紙上一筆一劃地交流完成「江賢二藝術園區」的設計圖稿。(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林友寒與江賢二在畫紙上一筆一劃地交流完成「江賢二藝術園區」的設計圖稿。(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此次林友寒回到台灣,正是為了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的開園。他指出,這次與過去的案子不同,是一場與江賢二的共同創作。兩人不透過言語,而是在設計圖上彼此一筆一劃地交流。每一個設計決策,都是探索江賢二在這個場域中的筆觸習慣,以及他對世界的獨特視角,而自己則隱身在背後。林友寒笑著說:「事實上我這次選擇在這裡(新富町文化市場)與你們採訪,正是因為它與江賢二藝術園區有某種類似性。 」

對於江賢二藝術園區的設計,林友寒認為,應該以江賢二的眼睛出發,透過空間展現他的視野,特別是以他在巴黎與紐約創作時的痛苦掙扎、與音樂之間微妙而深沉的共鳴,以及定居台東後終於擁有的自由與安靜,這三段歷程作為園區設計的核心脈絡,也是林友寒試圖用建築語言所捕捉的靈魂輪廓。

江賢二藝術園區裡,光線是靈魂也是敘事者,低語著他創作歷程中每一段靜默的體悟。(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江賢二藝術園區裡,光線是靈魂也是敘事者,低語著他創作歷程中每一段靜默的體悟。(圖片提供 / 林友寒)

 

為回應江賢二在創作《巴黎聖母院》時對於內心聖光的尋覓,林友寒將「光線」作為空間敘事中的主角。在展現江賢二於巴黎與紐約創作時期的區域中,光線被精心引導,以營造一種近乎神聖的感受。而當場域轉向江賢二定居台東、重拾自由的時光時,而是以更柔和、奔放的姿態,承載繽紛的色彩與自然的節奏。

以材料押韻 與自然共譜成曲

林友寒與江賢二在建築與自然關係上的理解,展現出默契。他們不希望大型的建築佔據於山頭,而是選擇將空間拆分為五個部分,順應海岸山脈的尾稜與畫作《台灣山脈》的流動之勢,像礫石般散落於地景之中。同時,江賢二創作所仰賴的光線並非直射的陽光,而是柔和的漫射光。因此,讓建築背海面山,以擁抱自然的姿態,也與藝術家對光的創作習慣形成共鳴。

在材料的選擇上,林友寒以清水混凝土搭配江賢二偏愛的耐候鋼,兩著皆是原始的材料,隨著時間與氣候的洗禮而不斷變化。特別是耐候鋼,當水氣一來便會產生緻密的棕色鏽層,「建築一定要從材料出發,那就像詩裡的文字,音樂裡的音符,材料也有它押韻的方式。」他說,清水混凝土凸顯出耐候鋼的獨特,而耐候鋼的銹色則如同土壤及樹幹,與山林相依契合。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建築貼合山形鋪陳,於地貌中自然展開。(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建築貼合山形鋪陳,於地貌中自然展開。(圖片提供 / 林友寒)

 

在林友寒的建築作品中,總能見到清水混凝土的身影。「這其實有三個criteria(尺度),一來是台灣地震多,你無法避免使用較為沈穩的材料來構建建築。第二,使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時,必須有工藝投入其中,而這樣技術也延續著社會、文化的脈絡。因此,所有設計的出發點,都必須回到工藝技術。第三,清水混凝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與初始性,它的重量感襯托出其他材質,成為建築語言中的一個押韻起始。」他解釋道。

那麼,如何選擇適切的材料與工法?林友寒認為關鍵在於觀察未來使用者的心境,思考他們將以什麼樣的情感走進這個空間。以新竹市大坪頂納骨塔「永恆之丘」為例,當時的起心動念便是希望能讓前來掃墓的人不再帶著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懷著對先人的愛與敬意。因此,他選擇讓牆面微微傾斜、受光,使得每個角落都能迎接光線,沒有死角的存在。當恐懼從納骨塔裡卸載,這個場域有了隨時可以前來的可能性。

「永恆之丘」的建築設計引光入室,讓陽光能觸及每一處角落。(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永恆之丘」的建築設計引光入室,讓陽光能觸及每一處角落。(圖片提供 / 林友寒)

 

台灣先天的材料資源較少,倚賴進口,難以在追求永續採集的前提下,透過材料回溯本土文化。「不過像清水混凝土、木工技術等工法,在文化的影響下也擁有它們的特殊性。」林友寒解釋道,新富町文化市場裡的各個角落,每一塊板子、玻璃都是用雙面膠簡單黏合,輕巧、便利又耐用,並且不對原本的古蹟結構造成任何負擔,隨時可以拆卸,「這就是輕質材料有輕的做法,重質材料則有重的做法。」他笑著說。

新富町文化市場採以輕盈且簡約的工法施作,不僅保留原有古蹟的肌理,也避免對既有結構造成負擔。(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新富町文化市場採以輕盈且簡約的工法施作,不僅保留原有古蹟的肌理,也避免對既有結構造成負擔。(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時間的憐憫

林友寒聊建築時顯得愜意,但其言談背後所蘊含的意涵與底蘊,卻深邃無比。不過他說,自己也是到四五十歲時才真正發現自己可以成為一位很好的建築師,「40歲以前,我以為自己有天賦,但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一場誤會。能畫圖、創造出形,並不代表你有辦法以生命的經驗去沉澱出空間的可能。形與空間是兩回事,空間的價值往往是到了某個年紀,別人才會真正允許你去執行,你也才有能力產生某種與空間的對話。」

打造江賢二藝術園區的過程中,林友寒看見無論是江賢二還是發起人嚴長壽,都以一種憐憫的方式在回顧自己的生命,那份沉澱與共鳴無法假裝。「時間的累積,不是說會讓你看見希望,而是成為陪伴你的生命的一部分,幫助你更理解他人所走過的痛苦。去憐憫做人本身就有太多痛苦要走的過程,而非假正面強調該做什麼才對。前者是憐憫與體驗,後者則是一種指正。」

林友寒與江賢二老師,共同在光與山之間,交換他們對創作與時代的體悟。(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林友寒與江賢二老師,共同在光與山之間,交換他們對創作與時代的體悟。(圖片提供 / 林友寒)

 

體悟,是日子、生活、經驗一次次累積而來。林友寒在設計新富町文化市場時,選擇隱藏自己的存在,因為他知道,自己不需要外界的認同,「有時候,當過於渴望他人的認同時,可能會做出像孔雀那樣張揚的事。但你也很難準確地說出,究竟是什麼讓你在某一刻放下了這種渴望。」林友寒說,當被他人定義為「好」這件事漸漸地不再重要時,真正重要的,反而是在與他者間的共鳴中找到的。

不過,他也清楚地意識到,對於是否被認同的困擾,是他那一代人的優勢。「認同的困擾,是後面世代才開始面對的。我與我的老師們創作的60年代至80年代,根本沒有人知道我們在幹嘛,沒有競圖,也沒有發表,就只有一小圈人知道我們的存在。」

當未來逼近

如今,科技的發展讓一切都加速,工作變得即時,AI縮短了大量整理與思考的時間,「我們戰後嬰兒潮世代已經能在生命的經驗中找到沉澱的寧靜,就像摩西分紅海一樣,我們已經有生命經驗去找到那一剎那。但對你們(年輕世代)來說,這是很不公平的。」林友寒這麼說。在剛畢業並踏上建築師的道路那段期間,他甚至還未理解「建築」的含義,只憑著自己愛畫畫,選擇了這條路,並一路摸索前行;而現今的年輕人,往往尚未畢業便被生涯選擇的壓力所追迫得無法喘息。

林友寒認為新一代建築師遭遇的「難」不只如此。30世代的建築師所面對的是地球被殘害後的樣貌,「我們這一代已經浪費了太多資源,摧殘了太多環境,而你們(年輕世代)得承擔這些後果,這是我們這一代應該感到愧疚的地方。」也因此他在教書的過程中,總著重於與環境的關係上,「我覺得重要的是,如何和下一代一同準備好,去面對現在的地球,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挑戰。」

林友寒於課堂間分享建築與思辨,帶領學生重新觀看這個世界。(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林友寒於課堂間分享建築與思辨,帶領學生重新觀看這個世界。(圖片提供 / 林友寒)

 

40世代的建築師會直接面臨到的難,林友寒認為是創意枯乏。隨著行業的發展,能夠繼續攀升的空間越來越小,而如果走向普世化的道路,又有太多人在做相同的事情。他指出,「我覺得30、40世代的人最痛苦的,可能是兩三年內,AI就能挑戰你80%的工作量。」

他進一步解釋,建築師的工作看似高尚,但其中仍有大量重複性的工作。而台灣90%的建築師都依賴房地產,但未來多數的建案立面與形貌,業主可能會透過AI來設計。若將來業者傾向相信AI帶來的效率,不再看重創意所產生的特殊性,或者對建築師的判斷產生懷疑,那這個職業將面臨很大的挑戰與改變。

「什麼時候作者的真實性、原創性會被取代?以原創過生活的人,總覺得自己無法被取代,認為AI永遠無法超越人類的創意。不過我沒有那麼樂觀,也不願太過悲觀,我想我們終究會和AI合作,卻無法真正取代它。」林友寒道。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設計模型細緻地呈現如何將藝術與建築巧妙結合。(圖片提供 / 林友寒)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設計模型細緻地呈現如何將藝術與建築巧妙結合。(圖片提供 / 林友寒)

 

不過,林友寒也認為過度悲觀只會讓人感到痛苦,他更傾向去感受生活中那些值得珍惜的美好,「像在德國與台灣的創作機會很不一樣,雖然痛苦的地方都很多,不論哪國都有讓人討厭的地方,但同時也擁有它的好處。我喜歡在德國開車,高速公路的時速可以達到300公里;但我更喜歡在台灣開車,可以隨心所欲地到處亂跑。那是兩種自由,就像迪士尼經典影集《孟漢娜》的主題曲〈最美好的兩個世界〉一樣。」他笑著說,給出了令人意料之外的例子。

在藝術家的勇氣上尋找自由

林友寒觀察,德國和台灣的自卑感有某種相似之處。前者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被迫開放,過往的文化在日後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始終被視為與「惡」相關;後者則經歷了殖民統治,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歷史傷痕,以及難以梳理文化的根源。「兩者都背負著歷史的重擔,或是持續在尋找文化裡的罪源,對我來說蠻有意思的。但那並不是說我得去歌頌它,而是它讓我有創作、立足的機會。」

限制與自由並存,要在這樣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的確需要勇氣。林友寒說自己作為一位建築師,是依靠藝術家的勇氣來觀看社會。「建築師是沒有勇氣的,別人請我做這件事,我就只能做,我哪有說不要的這種勇氣?」他坦言,在現實中,建築師往往不會像藝術家一樣有權利拒絕某些要求,而是被現實與需求所牽引。

林友寒提到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拍攝德國藝術家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紀錄片《安塞姆:廢墟詩篇》(Anselm – Das Rauschen der Zeit),片中其中一幅安塞姆的經典畫作〈英雄的象徵〉(Heroic Symbols),裡頭男子擺出納粹敬禮的手勢,以德國最禁忌的語彙,談論被忽略的歷史;還有猶太裔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經歷父母於集中營的死亡,卻依然用德文寫詩,在傷口中選擇持續創作,那份掙扎與台灣過往日本殖民和省籍衝突有著相似的隱痛,也卡在歷史與語言的夾縫之間。文·溫德斯(Wim Wenders)從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勇氣中拍出電影,而他自己則在江賢二直視自身過去的凝視裡創建了園區。

「我很在乎的是,人們是否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問題,有沒有辦法體會像保羅·策蘭(Paul Celan)遇到的痛楚。能否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那種來自於破壞自己的語言所帶來的傷。這是我在文化創作、學習環境與建築實踐中始終在乎的事。這影響我很深。」

 

然而,要找到那樣深刻的共鳴,實則困難。是否願意討論、是否願意換位思考、是否願意鬆動原有的價值觀,之間都藏著摩擦與不安。那就像坂本龍一在最後一次演出《坂本龍一:OPUS》中,刻意選擇了一台未經調音的鋼琴演奏,「那種變調是生命中的共鳴,走調了就是走調了。許多事情終將是我們必須接受的:走調的人、走調的社會、走調的文化。也許,這些才是我們真的要欣賞的部分。」

 

*本文章授權轉載自 臺北文創 名家觀點

17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CDC成功完成換屆,新任理事長張瑞光將引領學會邁向新紀元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hinese Design Council (以下簡稱 CDC) 民國114年4月12日在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大新館舉行第八屆理監事改選,由張瑞光當選新任理事長,順利完成換屆。在全體會員的共同見證下,新任理事長將以卓越的專業能力和對設計領域的熱忱,榮膺新領導人,帶領學會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000

本次換屆選舉過程公開透明,充分展現了學會的情誼與活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張瑞光憑藉其對會務的熟悉與對學會的深厚責任感,獲得廣大會員的肯定與支持。張理事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現職:法吉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執行總監,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品牌設計、廣告創意、包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代表性的廣告客戶包括:BMW汽車、Land Rover汽車、台灣雙龍汽車、YPO青年總裁協會、台灣NBA、台灣Disney、ICI塗料、BP英國石油、豪記唱片、台糖肉品、生活飲料、LACOSTE服飾。HONDA汽車、三陽機車、雀巢咖啡、德州炸雞。兼具充分的學界與業界經驗,是不可多得的設計界領導型人才。

卸任理事長唐聖瀚在過去四年間,帶領學會在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提升學會影響力、促進會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學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會對前理事長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貢獻表達由衷的感謝。

新任理事長張瑞光先生在當選後表示:「非常感謝各位會員的信任與支持,能夠擔任中華設計創作學會的理事長,我深感榮幸,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未來,我將致力於推動設計創新、加強產學合作、提升會員專業能力、擴大學會影響力,與全體理監事及會員共同努力,將中華設計創作學會打造成為更具影響力、更具活力的專業社群。」

本次會員大會除了進行理監事改選外,還舉辦了第八屆第一次理監事會年度工作報告、張瑞光理事長表示將致力於相關產業的會員交流與旅行。與會理監事踴躍參與討論,氣氛熱烈。

新一屆理監事團隊將於近期正式就任,相信在新任理事長的領導下,中華設計創作學會將持續蓬勃發展,為台灣的設計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於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DC)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hinese Design Council (以下簡稱 CDC) 是一個涵蓋工業設計、商業設計、互動設計、服裝設計、文創設計和設計管理等領域的學會,由台灣各大學設計科系教授所組成,學會成員學歷都在碩士以上,成立宗旨旨在促進設計和產業之間的學術理論研究。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第八屆理監事名單

理事長    :張瑞光
常務理事 :楊勝雄、鄭司維、陳秀真、蔡長青
理事       :王明珠、林徹人、劉大章、黃元禧、黃榮順、葉栢虦、李寶龍、盧縉梅、胡發祥、康柏楷
備選理事 :劉冠辰、戴世祐、莊慶昌、謝明勳

常務監事 :陳美蘭
監事       :陳進士、陳信文、陳禹達、施文瑛
備選監事 :廖佩玲

創會理事長 :梁桂嘉
榮譽理事長 :顧兆仁、李來春、唐聖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