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資料

葵興國瑞路88號新豐中心A座801室

+ 852 5594 4688

info@housingpro.com.hk

Folow Us

17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CDC成功完成換屆,新任理事長張瑞光將引領學會邁向新紀元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hinese Design Council (以下簡稱 CDC) 民國114年4月12日在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大新館舉行第八屆理監事改選,由張瑞光當選新任理事長,順利完成換屆。在全體會員的共同見證下,新任理事長將以卓越的專業能力和對設計領域的熱忱,榮膺新領導人,帶領學會邁向嶄新的里程碑。

000

本次換屆選舉過程公開透明,充分展現了學會的情誼與活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張瑞光憑藉其對會務的熟悉與對學會的深厚責任感,獲得廣大會員的肯定與支持。張理事長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現職:法吉創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執行總監,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品牌設計、廣告創意、包裝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代表性的廣告客戶包括:BMW汽車、Land Rover汽車、台灣雙龍汽車、YPO青年總裁協會、台灣NBA、台灣Disney、ICI塗料、BP英國石油、豪記唱片、台糖肉品、生活飲料、LACOSTE服飾。HONDA汽車、三陽機車、雀巢咖啡、德州炸雞。兼具充分的學界與業界經驗,是不可多得的設計界領導型人才。

卸任理事長唐聖瀚在過去四年間,帶領學會在舉辦國際學術活動、提升學會影響力、促進會員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為學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會對前理事長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貢獻表達由衷的感謝。

新任理事長張瑞光先生在當選後表示:「非常感謝各位會員的信任與支持,能夠擔任中華設計創作學會的理事長,我深感榮幸,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未來,我將致力於推動設計創新、加強產學合作、提升會員專業能力、擴大學會影響力,與全體理監事及會員共同努力,將中華設計創作學會打造成為更具影響力、更具活力的專業社群。」

本次會員大會除了進行理監事改選外,還舉辦了第八屆第一次理監事會年度工作報告、張瑞光理事長表示將致力於相關產業的會員交流與旅行。與會理監事踴躍參與討論,氣氛熱烈。

新一屆理監事團隊將於近期正式就任,相信在新任理事長的領導下,中華設計創作學會將持續蓬勃發展,為台灣的設計產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於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DC)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 Chinese Design Council (以下簡稱 CDC) 是一個涵蓋工業設計、商業設計、互動設計、服裝設計、文創設計和設計管理等領域的學會,由台灣各大學設計科系教授所組成,學會成員學歷都在碩士以上,成立宗旨旨在促進設計和產業之間的學術理論研究。

中華設計創作學會第八屆理監事名單

理事長    :張瑞光
常務理事 :楊勝雄、鄭司維、陳秀真、蔡長青
理事       :王明珠、林徹人、劉大章、黃元禧、黃榮順、葉栢虦、李寶龍、盧縉梅、胡發祥、康柏楷
備選理事 :劉冠辰、戴世祐、莊慶昌、謝明勳

常務監事 :陳美蘭
監事       :陳進士、陳信文、陳禹達、施文瑛
備選監事 :廖佩玲

創會理事長 :梁桂嘉
榮譽理事長 :顧兆仁、李來春、唐聖瀚

17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榮枯盛衰-堉泉個展 Wax and Wane – Yu Chuan Solo Exhibition

「祇園精舎の鐘の聲、諸行無常の響あり。沙羅雙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あらはす。」-《平家物語》第一卷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100x72 cm, 2025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100×72 cm, 2025

 

「栄枯盛衰(えいこせいすい)」一詞靈感源於日本百年經典《平家物語》,無常的鐘聲與凋零的樹花在開篇牽引著生命的起伏與自然的更替,堉泉本次以四字為題,透過詩意筆觸縱情於山水、雲霧、花卉枝幹之間,再現生死、繁榮與衰退的流動圖景,轉化自然為生命本質的窺探窗口。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91x72.5 cm, 2025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91×72.5 cm, 2025

 

堉泉擅糅合東西方藝術語言,經過長年對於繪畫媒材的探索,使水墨與油彩重生於畫布,筆法靈動自由並在韻律中流露變化之美,使自然潺潺於時間長河,築構出獨特的藝術張力。本次展覽相比過往系列作品,堉泉透過大面積留白與低飽和色塊處理生命中那些無法預測的未知,這些留白空間在畫面中常表現為虛無的天空、靜止的湖泊或大片未填滿的畫布,使觀者陷入未覺察之深思,這種虛實相生的構圖手法,不僅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典型手法,也是東方哲學中「無」的象徵,藝術家以留白,為生命的無常與不確定性留下影跡,也透露其對未知的敬畏與尊重。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130x89 cm, 2025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Flower series, 油畫Oil on canvas, 130×89 cm, 2025

 

堉泉亦於本次展覽帶來小幅寫生紙上作品,該系列作品完成於日本石神井公園,為藝術家旅遊時的隨身創作。因為是與自然併肩的繪畫方式,堉泉認為寫生是藝術家之於自然的最真實呈現,「時間性亦是寫生的框架與解放」堉泉如此說道,在時間的框架下,光線流變景觀、景觀流變觀者、而觀者流變繪畫,使繪畫受時間困囿,卻又在困囿之中解放。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 3 Flower series 3, 油畫 Oil on canvas, 116.5x80 cm, 2025
堉泉 Yu Chuan |花卉系列 3 Flower series 3, 油畫 Oil on canvas, 116.5×80 cm, 2025

 

本次展覽以榮枯盛衰為題,面對無常與不可控的,堉泉回應了一種超越榮枯的哲思——在接受變化的同時,也追尋著內在秩序與靜謐之境,唯有理解並擁抱這種無常,才能在生命的波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和諧與寧靜。從2019的《逐一》、2020《破我執》,2021《為白》、 2022《生生》、2023《止觀》,2024《生如夏花》,堉泉繼續以沉靜筆調描繪生命中的孤寂與思索,引領觀者於無常之中看見亙古,並在人生長河的起伏之間尋得內心平和。

 

【穎川畫廊 –堉泉個展】

展期Exhibition︱2025.5.10~ 2025.7.4 (週一公休)
開幕Opening︱2025.5.17 ( 六)15:00
地點 Venue︱穎川畫廊In River Gallery: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45號2樓
電話 Tel︱02-23579900
網址Web ∣ https://www.inriver.com.tw/
臉書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InRiverGallery

9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創意與科技的較量:AI 如何改變品牌設計的未來?

你還記得第一次使用 AI 生成圖片時的震撼感嗎? 不管是快速生成品牌 Logo、視覺概念,還是打造動態影像,AI 設計工具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我們的創作方式。隨著 Midjourney、DALL·E、Sora 等技術不斷突破,企業與個人都能輕鬆產出視覺作品。這讓人不禁思考:設計師的價值會因此被稀釋嗎?品牌設計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AIDesign_banner_1920x1080-1536x864

AI 的應用範圍正持續擴展,對整個創意產業的影響也在不斷演進。從當前趨勢可以梳理出 AI 在現階段的優勢與侷限,幫助我們更清楚理解這場變革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優勢:AI 讓創作過程更流暢

AI 不僅是工具,更是設計師的強大助手。它能加速靈感發想、簡化製作流程,甚至幫助設計師優化細節品質,提升創作效率。

1. 拓展靈感來源
過去,設計師可能會在 Pinterest、Behance 等平台上蒐集靈感,而現在只要輸入關鍵字,AI 就能快速生成多種視覺概念圖,讓設計發想變得更直覺、更多元。

以「穿黃色衣服的浣熊吉祥物」為例,過去搜尋靈感往往受限於現有作品,而 AI 則能即時產生全新視覺概念,提供更多未曾見過的可能性。
以「穿黃色衣服的浣熊吉祥物」為例,過去搜尋靈感往往受限於現有作品,而 AI 則能即時產生全新視覺概念,提供更多未曾見過的可能性。

 

2. 加速原型開發
以往,設計師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手繪草圖,但現在 AI 可以快速提供構圖、配色、字體建議,甚至根據設計方向產出不同風格的變體。這不僅讓設計師能更快測試想法,也大幅縮短前期開發時間,讓創意落地的過程更有效率。

使用 AI 生成圖片,可快速測試設計稿中的食物攝影構圖、擺盤佈局與情境道具搭配。
使用 AI 生成圖片,可快速測試設計稿中的食物攝影構圖、擺盤佈局與情境道具搭配。

 

3. 減少重複性工作
在排版設計、去背、影像修復等繁瑣任務上,AI 的效率已超越人類。例如 Photoshop 的 Generative Fill 能自動補足畫面、修改細節,讓設計師把時間花在更具創意價值的工作上。

過去,設計師需手動調整合成效果,如今 AI 不僅能快速修圖,還能生成多種風格選項,為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
過去,設計師需手動調整合成效果,如今 AI 不僅能快速修圖,還能生成多種風格選項,為設計帶來更多可能性。

 

4. 提供數據分析建議
在 UI/UX 設計領域,AI 可分析用戶行為,協助設計師優化介面,為不同族群提供個人化視覺方案,提升使用體驗的流暢度。

Attention Insight 的 AI 熱圖可預測使用者注意力,並提供設計優化建議。(圖片來源:attentioninsight.com)
Attention Insight 的 AI 熱圖可預測使用者注意力,並提供設計優化建議。(圖片來源:attentioninsight.com)
Neurons AI 結合神經科學研究,能快速提供視覺反饋與廣告優化建議。 (圖片來源:neuronsinc.com)
Neurons AI 結合神經科學研究,能快速提供視覺反饋與廣告優化建議。 (圖片來源:neuronsinc.com)

 

侷限:AI 無法取代設計師的核心價值

雖然 AI 強大,但它仍無法取代設計師在「策略思維、創意判斷、體驗塑造」等方面的獨特價值。

1. 難以掌握品牌故事與文化精髓
AI 生成的設計依賴數據與機器學習,雖然能模仿各種風格,卻難以真正理解品牌的文化背景與情感脈絡。品牌設計不只是讓畫面「好看」,更關鍵的是傳遞品牌理念、塑造獨特識別,這仍然需要設計師的專業介入。

2. 無法取代策略思維與市場洞察
AI 能產出大量選項,但創意決策、品牌塑造、細節微調依然是人類的職責。好的品牌設計不僅關乎視覺美感,更涉及市場分析、消費者心理與商業策略。設計師需洞察品牌目標與市場競爭環境,精準制定策略,而這種專業判斷與獨特視角,依然無法被 AI 取代。

2022 年,王朝大酒店希望透過 Rebrand 改變市場認知,提升品牌能見度,帶動業績成長。
2022 年,王朝大酒店希望透過 Rebrand 改變市場認知,提升品牌能見度,帶動業績成長。
實驗:ChatGPT + DALL·E 在理解專案脈絡後,提出的 Rebrand 設計策略與風格建議。
實驗:ChatGPT + DALL·E 在理解專案脈絡後,提出的 Rebrand 設計策略與風格建議。
DDG 為王朝大酒店 Rebrand 提出獨特的品牌設計概念。
DDG 為王朝大酒店 Rebrand 提出獨特的品牌設計概念。

 

 

以王朝大酒店(後改名為 ILLUME 茹曦酒店)的 Rebrand 為例,AI 雖能提供風格建議,但因缺乏對品牌核心與現場環境的深入理解,無法像設計師透過研究與細膩洞察,將飯店的「光影氛圍」轉化為獨特的品牌識別。

3. 缺乏人性化直覺與細節掌控
設計的核心是 「以人為本」,然而 AI 生成的設計往往缺乏細膩度與人性觸感。以 UX 設計為例,按鈕大小、間距、動態反饋等細節都會影響用戶體驗,而這些微妙之處仍然需要設計師精心調整。

4. 潛在版權風險與倫理爭議
許多 AI 設計工具使用網路上的公開素材進行訓練,這可能會衍生著作權糾紛,甚至導致品牌不慎使用侵權的 AI 生成內容。相較之下,設計師的原創作品能確保合法性,降低這類風險。

AI 如何驅動品牌設計的進化與變革?

當年數位相機的誕生,大幅降低了攝影門檻,讓每個人都能輕鬆拍出高品質的照片。但這是否代表專業攝影師就此失去價值?當然不是。攝影的核心不僅是技術,更關乎構圖美感、光影層次與敘事表達。工具的進步確實讓拍攝變得更簡單,但真正決定作品價值的,依然是攝影師的專業視角與審美素養。

隨著數位攝影的普及,大眾對「高品質作品」的標準也相應提升,這不但沒有削弱專業攝影的價值,反而推動整個產業向更精緻、更高水準的方向邁進。

這與 AI 在品牌設計中的影響如出一轍。

AI 降低了設計的技術門檻,讓更多人能夠輕鬆產出視覺作品,但並非所有 AI 生成的內容都能稱得上是好的設計。為了降低成本,許多中小企業選擇以 AI 取代設計師的工作,這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雖然短期內能提高效率、減少支出,但缺乏專業設計與品牌策略的支撐,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長遠來看可能限制品牌的發展與影響力。

當市場充斥著品質參差不齊的 AI 生成設計,品牌的獨特性與識別度反而變得更加重要。因此,企業不應過度依賴 AI,而應善用資深設計師的專業判斷,確保品牌設計不僅追求高效產出,更能真正傳遞品牌精神,打造長遠的市場競爭力。

未來設計競爭力:與 AI 共創,而非對抗

AI 的崛起正在改變品牌設計的遊戲規則,它能夠取代許多重複性高、技術導向的設計工作,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設計師會失去價值。相反地,這場變革將讓具備創意、策略思維與品牌洞察力的設計師脫穎而出。

未來的設計師,不只是視覺的執行者,更是品牌的策劃者、體驗的塑造者、倫理的把關者,且是創意的領航者。他們不僅要善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更要發揮人類獨有的文化洞察與情感共鳴,讓設計「打動人心」,為品牌創造長遠價值。那些願意擁抱 AI、提升思維層次,並將科技與創意結合的設計師,將成為推動整個創意產業進化的關鍵力量。

 

授權轉載自DDG方策

8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亞洲動漫創作展PF42」創作諮詢

今年春季動漫創作者諮詢「出張編輯部」、「智慧財產權諮詢」將在「亞洲動漫創作展Petit Fancy」PF42場內舉辦。

00

「出張編輯部」將邀請出版社編輯於現場設攤看稿,創作者可以帶著作品前來接受最實用的評點。「智慧財產諮詢」則邀請到政大科管智財所的陳老師及其團隊設攤,免費為創作者解答相關疑難雜症。有遇到任何動漫工作上相關的困難或瓶頸嗎?本次亦有「動漫工會相談所」由動漫工會在現場為大家解答關於動漫工作的各式問題喔!

02

活動中還特別設有開拓極短篇得獎創作者專區B01~B22攤位,歡迎來PF42活動場參觀與創作者近距離互動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創作背後的故事與靈感來源。

01

「亞洲動漫創作展Petit Fancy」PF42

活動日期:05/03~05/04
活動地點︰花博公園爭艷館
場地地址︰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一號

■「出張編輯部」日期:05/04
讓大家有與漫畫出版社編輯面對面的機會,準備好自己的作品,送出報名按鈕吧!
報名資訊:https://pse.is/7bzmsp

■「智慧財產權諮詢」日期:05/03
邀請到政大科管智財所的陳老師及其團隊前來現場,為大家解答關於創作智財權的疑難雜症喔!可線上及現場報名。
報名資訊:https://pse.is/7dvrd3

■本屆「第十三屆開拓極短篇原創大賞」正熱烈徵稿中!
徵稿資訊:https://pse.is/7d8ysh

主辦單位
開拓動漫事業有限公司‧開拓動漫祭
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

7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由台灣設計師主導的國際設計案|波士頓灣區Douzo 日本料理餐廳

3846

美國波士頓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城市,主要得益於眾多高級知識分子的名聲,因為在波士頓大都會區擁有超過100所大學,超過25萬名大學生在此接受教育,著名的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都在這裡,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都市。位於波士頓後灣區的Douzo,除了成為當地壽司愛好者的首選,更透過創新空間藝術設計,重塑了日式料理在當代的表現。在這裡,顧客將體驗到熱情的接待、獨特的創意美食,以及當代空間設計所傳遞的文化交織與對話。

3841

3854

3844

【設計理念 | 傳統與當代之間的交織】

這次專案由成立30餘年的台灣設計團隊 Pace Design 策劃,台灣Pace Design 曾經設計多個成功的國際品牌,像深獲英國凱特王妃喜愛的英國輕奢品牌 Gracehan 即出自Pace Design 之手。為了創造Douzo的獨特個性,Pace Design摒棄了一般傳統日式餐廳的木造氛圍,大膽運用皇室元素與複雜質感創造出一個兼具美食、社交與娛樂功能的多元用餐空間。

3847

創意總監Cort蔡育誌表示:設計靈感源自於二條城的金箔障壁畫,將東方工藝的精緻與西方建築的結構邏輯相結合,通過精心挑選的金屬拼貼藝術、節奏感的布局與光影的變化,打造出一個既具異國風情又現代摩登的多功能場域。

3842

 

【初日の出意象牆 | 致敬覺悟與智慧的金屬詩篇】

餐廳最具辨識度的金屬牆面完全在台灣製作,完成後海運至美國再按圖搭建,過程中間的複雜性與精密度不言而喻,金屬牆由台灣工藝團隊史町創意擔綱精心打造。

3843

由2,000片手工刷染鋁板組成,經過複雜的12道手工染色與火燒處理,每片鋁板都呈現出獨特的質感與生命力。雖然這些金屬板都是長方形,透過微角度排列從不同視角觀看時,能巧妙地構築初日の出的放射狀視覺意象,在日本的傳統藝術與哲學中,太陽常常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來象徵,具有精神或道德上的意涵。

3853

3850

例如,在「禪」的哲學中,太陽象徵著無所不包的覺悟和智慧,猶如禪的心境一樣,無形無相,但卻能照亮一切。這樣的隱喻強調了對內在光明的追求,而非單純的外在物質光源。初日の出意象牆象徵著日本「覺悟與智慧」的禪宗精神,同時也反映出設計師對光、完美與希望的詮釋。

3856

 

【空間規劃 | 料理與社交的雙重舞台】

Douzo的空間設計分為兩大區域:

主餐區 —— 以經典日式料理為核心,設有壽司吧台與私人包廂,並搭配清酒樽牆、竹節屏風和東方天燈,營造出傳統與當代相融合的層次感,充滿東方美學的韻味。

3855

3840

3845

 

酒吧區 —— 採用高腳椅設置、幾何圖案拼貼地磚、大理石桌面以及金屬拱形酒櫃,通過燈光的變化,打造出一個輕鬆且充滿活力的社交氛圍,無論是小酌、放鬆還是觀看球賽,皆能讓人沉浸其中。

3848

3849

3839

 

【設計細節 | 東西交融的幾何與對稱】

地板選用黑白幾何大理石拼貼,形成一種視覺上的動態感與節奏感,與空間整體的設計語彙相得益彰。拱形酒櫃與線性木條相結合,搭配隱藏燈帶,使得酒瓶的倒影在光滑的吧台上形成層次感,提升了整體空間的優雅氛圍。

3838

這些衝突對比的設計細節,就像二之丸御殿與西式庭園同存於一個空間,巧妙地將東方的傳統工藝與西方現代設計相融合,為整體空間創造出一種和諧的平衡。

3851

【結語 | 在Douzo體驗文化與創意的交匯】

Douzo不僅是一家日本料理餐廳,更是一場結合設計、工藝與文化的多重體驗舞台。在這片由台灣匠心打造、向日本致敬、落地波士頓的「初日の出意象牆」前,每一道料理、每一口酒,都承載著跨文化對話的美麗篇章,讓每位賓客在這裡感受到真正的文化創新與設計匠心。誠如Pace Design創辦人唐聖瀚所說:「能做好國際級的設計案才是國際級的設計師」,Douzo空間設計案就是這句話的最好實踐。

3852

 

Douzo Sushi
https://g.co/kgs/uSc9Nxe

Pace Design
www.pace.com.tw

5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16位飾品設計師,以溫柔編織的靈性,探索Re-design背後的女性力量

飾品,不僅是裝飾也代表了身份與記憶,如果能私人訂製一套首飾,你會如何開始?「再-首飾設計」集結了多位女性藝術家的手作品,讓被遺忘的物件以最溫柔的方式再次走入當代生活。

001

李靜潔|癒|理念:以藥片、銀絲為材料,平靜面對生命的無常,終有一日會回歸自然,在彌足珍貴的當下去創造美好

女性,有著不被定義的無限可能

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風靡全球,象徵著女性意識正式被世界重視,女性思想從被提出、解構、到再反思,持續了進六十餘年。從女孩到女人、從婚姻到育兒、身份的快速變化催促著女性以最短的時間解決種種高難度挑戰,以至於很多人忘了內心最自由、最有創作力的狀態。「再-首飾設計」是對份壓力的思想解放,由部凡、Miya兩位設計師發起,她們是媽媽、也是創意工作者,有了孩子後,生活雖然忙碌,卻漸漸在餐桌與工作檯間找到了平衡,並期望以設計作品,給予女性更多啟發。

部凡 Bu Fan

533e629618d420d0eccd29c9f4dd621a

連和部工作室主理人,出版文學隨筆《世間最浪漫的事都是免費的》、獨立出版物《星球書》、《稀有動物》、《從前有座山後》

002

部凡|龕|理念:給閒置的老玉佛進行再設計,做一個漂亮的佛龕。珠子選了單色,穿的方式則相對繁覆。一方面想展現大千世界盡在其中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展現克制與佛的空性

李正紅Miya

b14e0312dea0609a09fb95688061181e 2

702design設計工作室主理人,曾擔任丹麥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和義大利University of Ferrara Comacchio的建築交流計畫視覺設計、出版繪本《呼呦向上爬》。

003

Miya|種子|概念來自想找回母親送我的那條項鏈,用我老家的一種種子做的佛珠鏈子,和女兒也開始收集這個種子,想要再穿一條項鏈。於是開啟了尋找種子的設計。從尋找種子到制作種子,到用具有大地性質的陶土做成的種子到最後又回到種子的形狀,就像我們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是一種體悟和情感的再現與感念

 

「再-首飾設計」Re-design 女性藝術家展

Re-design 的起點是想把家中被遺忘、蒙塵卻「獨一無二」的寶物重新設計,將老物、收藏、或個人的生命印記進行「再設計」並深挖其中的感性記憶。展覽共邀請了16位藝術家、設計師,以首飾創作自己的故事。

004

005

(左)賴凡|裹|以羊絨毛給母親摔壞的鐲子再設計;(右)侯穎|裡面有一根頭髮|頭髮如果在頭上,我們會把它當成「我」的一部分,通過修剪護理進行百般呵護;但如果它脫落在衣服、床、地上,尤其是在碗盤里,通常會被當成「不幹凈的東西」,作品希望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

006

(左)楊莉芊|海的柔軟|銀手鐲、貝殼、軟陶;(中)徐雲志|與古|玉石、象牙珠、綠松石;(右) 蔣茜|皮囊

007

左:于青然|一起|以蠟筆、毛線素材,回憶記憶中拿著蠟筆在家中墻面上肆意塗鴉的畫面,無需思考畫作的內涵和視覺的傳遞,每一筆都只有享受和快樂;右:陳晨霞|利,刂| 珠針、不鏽鋼片

008

(左)姚倩|buttons|鈕扣;(右) 吳妍瑩|流浪|貝殼、珍珠、銀絲

009

(左)蔣雨桐|工作室,雨,等待|鋁盒、熱塑片、銀絲;(中)吳曉燕|小石子|珍珠、銀絲、銅;(右)孟佳|美麗廢物|鈕扣

許三煌|溯洄|紙,以圓形為核心符號
許三煌|溯洄|紙,以圓形為核心符號

 

記憶安放處

飾品,從上古時代的貝殼、石料,到當代的人工材料,在被賦予美的同時,也成為留住記憶與情感的藏寶盒,成為上一代與下一代、家庭與個人、遺忘與回憶之間的聯絡通道,不僅是個載體,也是一個開關,那些彌足珍貴的情感,總是在不斷的觸碰與凝視中,綿延持續。

011

楊紫涵|失效的工具| 頂針是縫紉工具,隨著技術的創新,慢慢失去了實用性,作品結合了銅線、廢棄的頂針,通過「腐蝕修復」與重構,為它找到新的意義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徐思穎 Hsu Szu Ying (Suly Hsu)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

 

3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放下手機,讓情感連結更真實且溫暖! 2025 奇.想設計大賽 美化人生組 得獎作品介紹

從小人手一機的數位原生世代,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相處越來越陌生,除了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所造成的視力及身理問題外,注意碎片化、失去主動化思考的能力、人際關係焦慮、心理安全感低落等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該如何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設計又能夠從中發揮什麼樣的效用呢?

600

本屆的參賽者們巧妙的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將環境教育、樂理、邏輯思維、眼手協調訓練等項目融合進作品當中,透過訪談與實際體驗的設計過程,創作出連大人都想要一起玩的教育輔具,當然,評審們在決賽過程中也體驗的很開心呢!

Bpic01

Bpic04

究竟獲獎的是哪些有趣的設計?AI 在這些作品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同學們發掘的核心問題與解決方式又是什麼呢?

ba

美化人生組『重新連結』得獎作品

美化人生 金賞獎 & 最佳行銷獎 | Bluff Book
長庚大學 : 謝欣蓓 洪祈崴 郭倬君
指導教授 : 簡詩穎

B34601

年輕的父母親為了生活必須雙雙在外打拼,隔代教養、青銀共居的情形也越來越普遍,然而跨世代的觀念落差常常讓祖孫無法找到共通的興趣與話題,為了化解這樣的窘境,同學們觀察到長輩很喜歡講過去的人生經歷,而孩子則總是被動漫所吸引,那麼該如何透過設計將這兩種現象串聯起來呢?

B_G

Bluff Book 是一款透過AI,將語音轉化為插畫的實體電子書,只需要先進行臉部掃描,接著便可以開始訴說故事讓AI 幫長輩生成有趣的插畫圖像,而孩子不僅能夠聽故事還能看見故事裡的情境,故事中有趣的畫面還能透過列印模組變成一張張的著色稿,更加強化祖孫間的互動與情感。

B34602

透過AI 技術的幫助,不僅讓長輩能夠輕鬆的將過去的畫面重現,也能夠透過趣味的互動模式加深兩代人之間的情感與羈絆,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這種結合科技應用與情感串聯的互動設計,說是現代UX設計的經典範例也不為過。

B_G

B_H

 

美化人生 銀賞獎 | MUSCHESS實體可視化音樂編曲工作站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潘博安
指導教授 : 陳希聖

B25301

音律與節奏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以往的教學課程大多以單一樂器的音律為主,無法讓孩子想像不同音律或節奏結合在一起的情境,導致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進入編曲的門檻大為提高,無法輕易的從體驗中學習整合音律、獨自創作的樂趣,因此喪失了繼續學習音樂的動力,為了讓更多人體驗音樂的美好、培育更多創作人才,降低入門門檻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B_S

MUSCHESS 是一款將編曲軟體簡化的入門設備,不需要學習複雜的操作流程,只要將節奏棋與音律棋放上磁吸式的音軌棋盤上,就能夠在AI 音訊生成器的幫助下輕鬆地嘗試創作。相較於市面上的專業軟體,MUSCHESS 是音樂創作者探索靈感的絕佳輔助工具。

B25302

一首美妙的旋律往往不是由單一樂器獨立演奏到底,而是搭配不同的音律與節奏才能讓人感受到樂曲的層次與情感,透過優化後的設計,不僅能夠培養孩子們對音律探索的興趣,也能夠從過程中明白協作共好的道理。

B_S

 

美化人生 銅賞獎 | 貝兒大探險:臺灣黑熊保育計畫
南臺科技大學 : 林建勝 林采億 胡可薇 彭翊蓁 賴柔彣
指導教授 : 陳亞麟 葉儷棻

B4901

保育類教育除了能夠加深孩子們對保育類動物的認識、強化保育觀念外,也能讓孩子們了解更完整的生態環境,不過孩子們對過於單調的教學模式總是提不起興趣,該如何設計出能夠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的保育推廣教具呢?

B_T

「貝兒大探險:臺灣黑熊保育計畫」是一款立體書結合AR技術的互動教具,透過展開後的立體書,孩子們可以跟著臺灣黑熊貝兒一同玩樂、探險,並且從過程中學習不同的保育議題及臺灣黑熊的生態,同時也能夠了解救援團隊的工作內容。

B4902

透過實體化的遊具及AR 動畫的生動表現,不僅能夠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還能夠藉由探險故事的引導讓孩子們更了解保育的重要性與責任感。同學們在簡報說明時,評審們除了覺得有趣外,更加碼敲碗將山林保護的資訊及其他保育類動物的資訊加入,讓孩子們能夠從遊樂中學習到更多關於這塊土地的訊息。

B_T

 

如何善用工具?懂問、敢問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

「資訊要正確」歐陽靉靈董事在總決賽開始前貼心的給予同學們建議:「無論是PPT還是裱板上的資料及文字都要再三核對,一但有錯字就很容易讓評審覺得你不夠用心、不夠重視這次的競賽。此外就是要善用工具,當大家透過甘特圖、SWOT分析等工具來presentation 的時候,評審們就會知道大家不但很清楚自己的概念,也證明各位都能夠善用工具來溝通,具備企業所需要的效率與提案能力。」

B001

首次加入總決賽評審的Google 業務副總 李殷豪在致詞時,有感而發的說:「今天看到了同學們對於設計的熱情、活力與創意,由衷的希望奇想設計大賽能夠成為一個 long term 的競賽活動,持續培育高度國際競爭力的台灣設計人才,研發出令全球驚豔,all from made and Taiwan的創新設計。」

google01

盧進忠 行銷總監也以自身的經驗勉勵同學們:「在AI 科技時代,除了要思考如何應用外,更要學習如何問問題。因為當你問對問題 chat gpt 或其他 AI工具才能夠回答你比較正確且適合的答案,更重要的一點是,你能夠從它的回答中學習到如何回答問題,無論是邏輯思維還是流程順序,只要你勇於發問就會有收穫。」

LU01

在經歷了緊張、喜悅交錯的一天後,第23屆的「奇.想設計大賽」總決賽也圓滿結束了,不過這並不是結束,而是設計之路的開端,技嘉教育基金會也將協助申請專利、參與聯展等後續工作,持續輔導得獎者們向夢想邁進。

B_00

B_01

如果想更近距離、更深入了解作品設計概念,本屆決賽的作品將在 4月11日至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iF台北設計沙龍展展出,喜愛設計的朋友們可別錯過囉!

To

2025 奇想交流茶會暨頒獎典禮

入場時間: 2025/ 4/12 PM 2:00
活動地點:TDA台灣設計聯盟 (松山文創園區 向南製菸工廠 2F / S201)

2025 奇想入圍作品展

展覽期間: 2025/ 4/ 11 – 21
展出時間: AM 10:00 – PM 5:00
展覽地點: iF 台北設計沙龍 (松山文創園區 向南製菸工廠 2F / W207)

2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善用巧思,讓AI 成為預防災害的 Smart Angel! 2025 奇.想設計大賽 創新科技組 得獎作品介紹

近年來全球無預警的天災接二連三發生,為了加速救援,AI 科技被快速導入到無人機、機械狗等協助救災的先進科技工具上,然而救災固然重要,但若能夠善用AI 的智慧與速度,是否就能夠降低災害發生的機率或將傷害降到最低呢?

600

本屆的參賽者從生活的觀察中發掘出許多可預先避免的問題,無論是從人的行為還是從流程、結構出發,這些經過調研及反覆嘗試後所完成的作品,每一件的設計概念都十分有趣且耐人尋味,甚至讓評審們也在台下熱烈的討論了起來。

pic02

pic01

從上百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的得獎者們,究竟看到了那些問題?他們又是如何透過AI 讓設計發揮最大效益並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ba

 

創新科技組『機制防災』得獎作品

創新科技 金賞獎 | Smart Traffic Mirror
輔仁大學 : 黃心儀
指導教授 : 黃暐翔

A6301

路口常見的凸面鏡,是為了補強用路人的視線盲點而設置的,不過常常因為天色昏暗、鏡面髒汙、距離拿捏不準等原因,讓凸面鏡失去了原有的效用,因此,即便裝設了凸面鏡仍時常發生令人驚心的交通憾事,那麼,該如何利用AI 來強化凸面鏡原有的效能呢?

D_G

Smart Traffic Mirror是一款透過AI 來辨識車輛行進方向與距離,即時整合警示燈號及通報系統的智慧防災套件,當車輛距離越來越近時,AI 便會控制凸面鏡兩側的光纖,以綠、黃、紅三色提醒駕駛,並透過5G AIoT 上傳車牌影像、發送警示訊息到導航系統與即時通報,有效降低路口發生車禍的機率。

A6302

除了強化凸面鏡原本的功效外,套件所有裝置皆以再生或可回收的材質所製造,而且能夠與目前國內所有的凸面鏡無痛整合,不僅讓公路局深感興趣也獲得評審們的一致讚賞。

D_G

 

創新科技 銀賞獎 | STRUCSURE房屋結構安全警報器
東海大學 : 梁昱杰 曾致捷
指導教授 : 張俊元

A29701

最近緬甸、泰國的大地震令人怵目驚心,高樓如爆破式的崩壞、平房如骨牌般倒塌,看到這樣慘烈的場景不禁讓人回想起不久前的311大地震,在老屋占比極高又身處地震帶的我們要如何預防憾事再發生?如何透過預警將損失降到最低呢?

D_S

STRUCSURE 是一款透過ToF感測器與AI 分析,長時間監測建築結構是否變形並即時警示通報的建築安全監測系統,只需要請結構技師安裝並依照建築現況做好設定,建築結構的狀態就能夠被監測並紀錄,一但發現異狀,便會立刻發布警訊讓住戶有足夠的反應及逃生時間。

A29702

這款 STRUCSURE 外型輕巧時尚且使用再生材質製作,模組化的設計搭配磁吸式固定結構,不僅方便使用者自行維護與升級,更可以減少電子垃圾。在經歷過多次大地震的侵襲後,住家的結構現況真的需要重新檢視一遍,當地震無預警的再度發生時,我們才能夠將損失與傷亡降到更低。

D_S

 

創新科技 銅賞獎 | 一坪海岸線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 薛凱潔 吳承鴻 洪巧紜
指導教授 : 陳建雄

A25201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既綿長又美麗,為了預防海浪對於沿海陸地的衝擊,水泥消波塊是十分常見的物品,不過你可能沒想過它竟然是隱藏的海洋生態及環境破壞者,一旦濫用不僅會嚴重破壞海洋生態,而且還有可能改變洋流、增加海水倒灌的風險!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消波塊可能帶來的災害呢?

D_T

一坪海岸線是結合AI 感測與浪能發電的新型態消波塊,經由AI 感測器監控海浪的流向、能量並蒐集數據後,透過學習機制分析並預測沿岸的海浪狀況,將資訊即時傳遞給管理單位及使用者。此外,它也具備將海浪的動能轉換成為電力的機制,能自行提供AI 感測器所需要的電力,無須額外耗費寶貴的能源。

A25202

為了從根本解決破壞海洋環境的問題,一坪消波塊以牡蠣殼取代部分水泥的製作方式,有效的降低製程排碳量並緩解海洋酸化,再搭配藻類生長模組,打造健康的共生環境。從製程、應用到循環,同學們系統化的思考與配套概念也獲得評審們一致的讚賞。

D_T

 

創新科技 最佳行銷獎 | AQUIV 水域適應個人助行載具
國立成功大學 : 張芷綾 童昱華 林予喆 陸冠瑋
指導教授 : 陳贊仁

A19401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突發性的連續強降雨常會帶來致命的洪災及土石流的危害,然而,當災害發生時,行動不便的長者或病患常常來不及避難而受到傷害,那麼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在資源、人力有限的現況下,協助他們免於洪災的侵害?

D_H

AQUIV 是一台搭載AI 體徵監測的水陸兩用助行載具,平時可以取代傳統輪椅在陸地使用,無輪穀輪胎搭配小型輔助電機的設計,無論是在陸地還是水中都能夠讓使用者更省力,而且更貼心的是不會發生被雜物卡住車輪的窘境。由AI 所整合的水位偵測系統能夠在淹水到一定程度時自動切換模式,並且立刻調整重心,讓行動不便的使用者也能夠平穩、安全的待援或逃離現場。

A19402

在全球高齡化及少子化現象愈趨嚴重時,健康照護與助行防災是非常重要且值得關注的議題,運用AI 快速整合、判斷的能力,為行動不便的人提供即時的幫助與服務,這樣的設計思維不僅是趨勢也是現在進行式。

D_H

 

激發潛力 讓AI 成為助力

「很多人很擔心AI 會搶到自己的工作,但我覺得應該把AI 想成是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因為在各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專業領域中,它可以幫助你提高學習與工作的效率。在過去,因為一個專案所牽涉的範圍太廣,需要多個專業人員以協作的方式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但現在透過AI 的輔助不僅可以加速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還能提高整體的效率與效益。」

ya001

技嘉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葉培城在參觀完本屆參賽的作品後開心的說:「這屆參賽同學的設計概念十分精彩,雖然競賽的主題相同,但大家發想的方向完全不一樣,其實不同領域的人才能夠發掘出不同的觀點與 solution,即便已經有類似的概念或作品,也會讓我們感受到新的變化與創意。」

20250329_155507

「參與設計競賽如同健身鍛鍊,朋友間的競爭並不會激發你太多的潛力,而當你知道將要面對全國甚至全球性的競爭時,你會更積極強化自身的能力。而這種激發自我潛能、讓你投入更多時間專心鑽研的過程就是參加設計競賽的意義。競賽的重點不在於輸贏,而在於過程,只要你用心投入、認真研發、積極訪談,就已經獲得了成功」紅點設計獎亞洲區負責人Ken Koo 在致詞時,也以健身鍛鍊來勉勵所有的參賽者。

ken01

藝符設計總經理 李建國對於本屆參賽同學的表現大為讚許,他表示從同學們 presentation 的內容、方式與作品發表的完整度,不難看出許多同學們已經具備提出 solution、規劃working model 的能力。他也在致詞時勉勵同學:「透過 presentation去說服並得到評審反饋意見的過程,既是挑戰也是種學習,無論競賽的結果如何,都希望同學們能夠從中學習到優化設計的方式與思考的方向。從發想到參加總決賽,過程中的每一次挑戰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Lee01

在經歷了緊張、喜悅交錯的一天後,第23屆的「奇.想設計大賽」總決賽也圓滿結束了,就如同Ken Koo在致詞時所說:「競賽的重點不在於輸贏,而在於過程。只要你用心投入、認真研發、積極訪談,就已經獲得了成功。」不過這並不是結束,而是設計之路的開端,技嘉教育基金會也將協助申請專利、參與聯展等後續工作,持續輔導得獎者們向夢想邁進。

D_00

D_01

如果想更近距離、更深入了解作品設計概念,本屆決賽的作品將在 4月11日至21日於松山文創園區-iF台北設計沙龍展展出,喜愛設計的朋友們可別錯過囉!

To

2025 奇想交流茶會暨頒獎典禮

入場時間: 2025/ 4/12 PM 2:00
活動地點:TDA台灣設計聯盟 (松山文創園區 向南製菸工廠 2F / S201)

2025 奇想入圍作品展

展覽期間: 2025/ 4/ 11 – 21
展出時間: AM 10:00 – PM 5:00
展覽地點: iF 台北設計沙龍 (松山文創園區 向南製菸工廠 2F / W207)

2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或許 平面設計的邊界正在消失 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專訪

27歲,那是何庭安的六年前,彼時他研究所剛畢業,以一系列「漢字動態設計」獲獎無數,被邀請至叁式ULTRACOMBOS擔任藝術總監,同一年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也邀請他回校擔任講師,在大多數人仍在摸索道路的階段,何庭安便以極年輕之姿、扛下重責大任,在設計界佔有一席之地。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直至這些年,他陸續主持如放視大賞、DigiWave、金曲獎表演、台北時裝週等無數耳熟能詳的大型專案視覺設計,作品屢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榮耀加冕,耀眼的成績再加上一貫理性的談吐,令人幾乎忘了此刻的他,也僅是踏入三十世代初期的設計師。

何庭安最令人注目的,在於他不只是平面設計師,更將動態設計(Motion Branding)納入對品牌識別的塑造。許多人常誤以為他是網頁設計師、動態設計師,甚至設計圈也時常不把他視為一般設計師,但他不急著撕掉這些標籤,反而始終認為自己正穩穩站在平面設計師的本位上,持續拓展著這個職業的邊界。

超越平面 將動態納入品牌識別

在《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唸:圈起來)主視覺裡,何庭安以一個不斷旋轉、變形成無數符號的圓形標誌,展現新北的環狀地貌與混融多元人群原生體質,以直接而動感的語彙,象徵新北市的活力;另一件《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則是一場關於城市感知的提問,以能不斷堆疊長成101形狀又能生成城町的動態設計字體為軸線,讓視覺在螢幕與展覽空間之間流動,喚起觀者對「台北樣貌進行中」的集體想像。

這兩個作品雖然分別代表著新北與台北,但它們共通的特質是:視覺不只是靜態標誌,而是一場可以動態觀看,並得以進一步詮釋的城市品牌敘事。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作品深具「數位氣質」,讓品牌在不同媒介中維持一致性,能在動態載體上延展,展演深具細節,看過即難忘。在他的觀點裡,充滿美感的圖像僅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在數位化時代,當品牌進入跨平台的媒介環境後,識別元素該如何被使用、被理解,甚至被持續再創造,才是他想把握的關鍵。

從《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到《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何庭安不斷試圖打破「平面設計只能是平的」這件事,重新定義設計師的當代角色。對他來說,識別設計不是以單點來定義,而是打造一整套可變動、可擴張、可回歸品牌認識的視覺系統,「平面設計師不該畫地自限,應該從品牌出發,讓作品超越平面、跨越至動態,甚至是更具敘事性的領域。」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

 

開啟中文字品牌角色 挑戰設計空白地帶

何庭安對中文字的設計有很深琢磨,相較英文字形結構明確工整,漢字因筆劃繁複、結構疏朗不一,使得多數設計師更傾向使用英文為主,尤其進入數位載體的動態影像時,要如何讓中文字型產生設計美感,幾乎成為設計師難以跨越的門檻,然而對他而言,挑戰「被集體跳過的空白」,成為深入中文字動態設計的起點。

早在學生時代為國立台灣美術館所設計的展覽形象作品《水生相》,何庭安即選擇從「文字敘事」呼應空間展演的視覺邏輯,取水字的流動感,讓視覺字體一筆一劃展現如水滴一樣的外形,以分岔的路徑表達水流迷宮感。雖然這是一件平面作品,但在回歸當時幾乎都以純插畫表達內涵的時代,他已著手中文字本身的視覺生成感,讓筆劃不只是結構,更是內容和情境,成為演繹整體識別語言的一環。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圖片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圖片提供/何庭安)

 

這樣的關懷而後也展現在他最知名的「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他認為中文本身的筆畫結構風格,應該要有其專屬的動態情境美感,於是透過分析各種字型的特色以及形、音、義,創造出一套專屬中文字體的動態形象,奪得無數國際大獎的認證,並受邀到香港、巴黎、荷蘭等多地展出,不僅讓更多人意識到漢字擁有獨立且鮮明的美感,也打開了漢字動態設計的全新視野。

⟪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開創中文字動態設計語彙並奪得多項國際大獎。(圖片提供/何庭安)
⟪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開創中文字動態設計語彙並奪得多項國際大獎。(圖片提供/何庭安)

 

近年在《北魏真書體》專案中,他為傳統的魏碑體打造引人注目的新意象,按照常理,這類碑刻字體古老、沈重而安靜,應被視為不適合動態處理,但何庭安反其道而行,將古典運用在現代情境上,以高對比色賦予年輕、前衛的視覺效果,將真書字體示意在海產店、大港開唱、街頭等潮流脈絡下,充滿數位氛圍的視覺設計,形式上令人遙想到傳統上乘載書法字的圓鼎古物或碑帖,卻以「速度」和「衝撞」等快慢不同的方式呈現動態效果,翻轉了魏碑老舊印象,為上市字體轉譯「源於城市、取自傳承」的故事,全新創造充滿時代感的品牌識別。

從《水生相》文字幻化的畫面感,到「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讓中文動態成為表述主體,再至《北魏真書體》將動態化為概念、進入品牌識別體系,得以一窺他步步構築中文視覺設計的軌跡。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相信,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於為品牌創造獨特且難以取代的識別,即使困難也不該自我設限,正因如此,他持續突破「字型」與「媒介」的界線,不只讓設計從平面橫跨至動態,也讓中文字躍升視覺敘事的主體,建立屬於品牌自身獨一無二的識別語彙。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新一代設計師 避免思維均值化

現在,融合動態思維的平面設計師仍是非常稀缺,「有螢幕的地方,動態就比靜態更吸引人,但很多設計師會認為動態是個巨大的坎,但實際上比動態更難的,是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何庭安說。

有鑑於此,何庭安不只回到學校任教、參與各類設計競賽擔任評審,也活躍於社群平台,經常與年輕學子互動交流。何以花這麼多業外時間做這些事情呢?他坦言:「太想看到崛起的新秀了,我很期待下一代的設計主流,也很期待我的認知被顛覆!」

何庭安內心的終極渴望,是尋找與灌溉和他一樣的創意同路人,也就是擁有不受限思維、膽於融會貫通的新銳設計師。為此,他積極讓學生以共同創作者的角色進入他的設計專案,親身體驗、混同與嘗試各種嶄新表達,感受創作的無限可能,他期待透過培育新血,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探索之路,一起開展設計界的別樣風貌。

何庭安引領學生參與2O21 DigiWave主視覺動態設計和虛擬角色繪製。(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觀察到,現下年輕設計師的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像是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等平台讓創作者能輕易獲得靈感,甚至也能透過AI工具快速生成視覺效果。然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很會找Reference,但他們的設計表現往往也顯得更加均值,甚至連個性和價值觀也逐漸趨於類似」,這樣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探索自我風格的過程,很容易陷入同化、缺乏個人特色的桎梏。

避免作品均值化的唯一解法,只有自己親身下去不斷的做。何庭安認為,作品獨特性仍需透過大量學習、實驗與試錯,才能慢慢鍛鍊出自我視覺語言,他建議可以從縮短找尋參考圖像的時間開始,將更多心力投注於自主發想與反覆試作,這樣的過程或許很辛苦,短期看似是苦工,但長期而言,才會逐漸形塑成屬於自我的風格。

另一方面,「表達」也是一項他重視的關鍵能力。設計師不只是做出漂亮的東西,也必須清楚傳達概念、才能讓人理解背後的思考與價值,因此他將「多讀、多寫、多看」視為不可或缺的修煉。

打開何庭安的Notion,不僅可見縝密安排的專案任務、日常行程,還令人注意到一系列的書單,他涉獵極廣,從設計類理論工具書,到柳公權的字帖、手抄本可蘭經,再至《歷代詩選注》、《蘇東坡詞選》等古典書籍,以及他最熱愛的現代科幻《你一生的預言》、《三體》,他不僅只是閱讀,還會詳細記錄進度、羅列與摘要個人評鑑。正是這樣一步步積累,他逐漸鍛鍊出深刻的觀點。

⟪放視大賞⟫最新主視覺展現創作者的精神。(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很喜歡饒舌歌手Kendrick Lamar,因為Lamar透過不斷打磨自己、以超強作品作為武器,回應世界的挑釁,一出手便橫掃葛萊美獎,讓作品的質量成為最終反擊。他同時也欣賞愛爾蘭動畫師David OReilly不為迎合市場、而持續發表有趣之作的創作姿態。這些回答,或許也都是何庭安認真看待作品、在創作裡常保樂趣的態度投射。

最近,他的社群釋出2025年放視大賞的最新主視覺,主題是「Connecting dots」,從一個標準字開始,以聚沙成塔的動態,凝聚成一幅完整精巧的作品,藉此展現創作者一點一滴累積與打磨的精神。

何庭安在作品的貼文寫道:「在某個角落還是有某些人在專注的、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千錘百鍊而細緻入微。也許直至時間的盡頭,他們都依然會存在。」這段話,是他給設計師的建言,更可以說是他自己一路走來反求諸己的創作信仰。

在何庭安的定義裡,好的作品本身有力量,能改變人、支持喜歡的企業、傳達有意義的故事,「Moving Other People 才是真正的影響力」,他說。

 

授權轉載自 臺北文創 名家觀點

2 4 月, 2025 by housingPro 0 Comments

或許 平面設計的邊界正在消失 平面設計師何庭安專訪

27歲,那是何庭安的六年前,彼時他研究所剛畢業,以一系列「漢字動態設計」獲獎無數,被邀請至叁式ULTRACOMBOS擔任藝術總監,同一年實踐大學設計學院也邀請他回校擔任講師,在大多數人仍在摸索道路的階段,何庭安便以極年輕之姿、扛下重責大任,在設計界佔有一席之地。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平面設計師、現任叁式ULTRACOMBOS藝術總監——何庭安。(圖片提供/何庭安)

直至這些年,他陸續主持如放視大賞、DigiWave、金曲獎表演、台北時裝週等無數耳熟能詳的大型專案視覺設計,作品屢獲紐約ADC、iF設計獎、金點設計獎、金蝶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等國內外獎項榮耀加冕,耀眼的成績再加上一貫理性的談吐,令人幾乎忘了此刻的他,也僅是踏入三十世代初期的設計師。

何庭安最令人注目的,在於他不只是平面設計師,更將動態設計(Motion Branding)納入對品牌識別的塑造。許多人常誤以為他是網頁設計師、動態設計師,甚至設計圈也時常不把他視為一般設計師,但他不急著撕掉這些標籤,反而始終認為自己正穩穩站在平面設計師的本位上,持續拓展著這個職業的邊界。

超越平面 將動態納入品牌識別

在《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唸:圈起來)主視覺裡,何庭安以一個不斷旋轉、變形成無數符號的圓形標誌,展現新北的環狀地貌與混融多元人群原生體質,以直接而動感的語彙,象徵新北市的活力;另一件《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則是一場關於城市感知的提問,以能不斷堆疊長成101形狀又能生成城町的動態設計字體為軸線,讓視覺在螢幕與展覽空間之間流動,喚起觀者對「台北樣貌進行中」的集體想像。

這兩個作品雖然分別代表著新北與台北,但它們共通的特質是:視覺不只是靜態標誌,而是一場可以動態觀看,並得以進一步詮釋的城市品牌敘事。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
《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以醒目直接圓形符號結合動態,傳達新北城市品牌概念。(圖片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作品深具「數位氣質」,讓品牌在不同媒介中維持一致性,能在動態載體上延展,展演深具細節,看過即難忘。在他的觀點裡,充滿美感的圖像僅是基本要件,更重要的是在數位化時代,當品牌進入跨平台的媒介環境後,識別元素該如何被使用、被理解,甚至被持續再創造,才是他想把握的關鍵。

從《2023台灣設計展「新北O起來」》到《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何庭安不斷試圖打破「平面設計只能是平的」這件事,重新定義設計師的當代角色。對他來說,識別設計不是以單點來定義,而是打造一整套可變動、可擴張、可回歸品牌認識的視覺系統,「平面設計師不該畫地自限,應該從品牌出發,讓作品超越平面、跨越至動態,甚至是更具敘事性的領域。」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
《Very Taipei 這很台北-台北捷運線形公園成果設計展》塊狀字體演繹台北不斷堆疊成長的特色。(影像提供/何庭安)

 

開啟中文字品牌角色 挑戰設計空白地帶

何庭安對中文字的設計有很深琢磨,相較英文字形結構明確工整,漢字因筆劃繁複、結構疏朗不一,使得多數設計師更傾向使用英文為主,尤其進入數位載體的動態影像時,要如何讓中文字型產生設計美感,幾乎成為設計師難以跨越的門檻,然而對他而言,挑戰「被集體跳過的空白」,成為深入中文字動態設計的起點。

早在學生時代為國立台灣美術館所設計的展覽形象作品《水生相》,何庭安即選擇從「文字敘事」呼應空間展演的視覺邏輯,取水字的流動感,讓視覺字體一筆一劃展現如水滴一樣的外形,以分岔的路徑表達水流迷宮感。雖然這是一件平面作品,但在回歸當時幾乎都以純插畫表達內涵的時代,他已著手中文字本身的視覺生成感,讓筆劃不只是結構,更是內容和情境,成為演繹整體識別語言的一環。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圖片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學生時代作品⟪水生相⟫即運用中文字設計本身表述情境。(圖片提供/何庭安)

 

這樣的關懷而後也展現在他最知名的「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他認為中文本身的筆畫結構風格,應該要有其專屬的動態情境美感,於是透過分析各種字型的特色以及形、音、義,創造出一套專屬中文字體的動態形象,奪得無數國際大獎的認證,並受邀到香港、巴黎、荷蘭等多地展出,不僅讓更多人意識到漢字擁有獨立且鮮明的美感,也打開了漢字動態設計的全新視野。

⟪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開創中文字動態設計語彙並奪得多項國際大獎。(圖片提供/何庭安)
⟪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開創中文字動態設計語彙並奪得多項國際大獎。(圖片提供/何庭安)

 

近年在《北魏真書體》專案中,他為傳統的魏碑體打造引人注目的新意象,按照常理,這類碑刻字體古老、沈重而安靜,應被視為不適合動態處理,但何庭安反其道而行,將古典運用在現代情境上,以高對比色賦予年輕、前衛的視覺效果,將真書字體示意在海產店、大港開唱、街頭等潮流脈絡下,充滿數位氛圍的視覺設計,形式上令人遙想到傳統上乘載書法字的圓鼎古物或碑帖,卻以「速度」和「衝撞」等快慢不同的方式呈現動態效果,翻轉了魏碑老舊印象,為上市字體轉譯「源於城市、取自傳承」的故事,全新創造充滿時代感的品牌識別。

從《水生相》文字幻化的畫面感,到「漢字動態設計專案 Motion Type Project」讓中文動態成為表述主體,再至《北魏真書體》將動態化為概念、進入品牌識別體系,得以一窺他步步構築中文視覺設計的軌跡。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相信,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於為品牌創造獨特且難以取代的識別,即使困難也不該自我設限,正因如此,他持續突破「字型」與「媒介」的界線,不只讓設計從平面橫跨至動態,也讓中文字躍升視覺敘事的主體,建立屬於品牌自身獨一無二的識別語彙。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傳統碑帖樣貌結合快慢動態,為古老的⟪北魏真書體⟫打造當代識別。(影像提供/何庭安)

 

新一代設計師 避免思維均值化

現在,融合動態思維的平面設計師仍是非常稀缺,「有螢幕的地方,動態就比靜態更吸引人,但很多設計師會認為動態是個巨大的坎,但實際上比動態更難的,是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何庭安說。

有鑑於此,何庭安不只回到學校任教、參與各類設計競賽擔任評審,也活躍於社群平台,經常與年輕學子互動交流。何以花這麼多業外時間做這些事情呢?他坦言:「太想看到崛起的新秀了,我很期待下一代的設計主流,也很期待我的認知被顛覆!」

何庭安內心的終極渴望,是尋找與灌溉和他一樣的創意同路人,也就是擁有不受限思維、膽於融會貫通的新銳設計師。為此,他積極讓學生以共同創作者的角色進入他的設計專案,親身體驗、混同與嘗試各種嶄新表達,感受創作的無限可能,他期待透過培育新血,能有更多人加入他的探索之路,一起開展設計界的別樣風貌。

何庭安引領學生參與2O21 DigiWave主視覺動態設計和虛擬角色繪製。(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觀察到,現下年輕設計師的環境與過去截然不同,網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像是Pinterest、Behance、Instagram等平台讓創作者能輕易獲得靈感,甚至也能透過AI工具快速生成視覺效果。然而,「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很會找Reference,但他們的設計表現往往也顯得更加均值,甚至連個性和價值觀也逐漸趨於類似」,這樣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探索自我風格的過程,很容易陷入同化、缺乏個人特色的桎梏。

避免作品均值化的唯一解法,只有自己親身下去不斷的做。何庭安認為,作品獨特性仍需透過大量學習、實驗與試錯,才能慢慢鍛鍊出自我視覺語言,他建議可以從縮短找尋參考圖像的時間開始,將更多心力投注於自主發想與反覆試作,這樣的過程或許很辛苦,短期看似是苦工,但長期而言,才會逐漸形塑成屬於自我的風格。

另一方面,「表達」也是一項他重視的關鍵能力。設計師不只是做出漂亮的東西,也必須清楚傳達概念、才能讓人理解背後的思考與價值,因此他將「多讀、多寫、多看」視為不可或缺的修煉。

打開何庭安的Notion,不僅可見縝密安排的專案任務、日常行程,還令人注意到一系列的書單,他涉獵極廣,從設計類理論工具書,到柳公權的字帖、手抄本可蘭經,再至《歷代詩選注》、《蘇東坡詞選》等古典書籍,以及他最熱愛的現代科幻《你一生的預言》、《三體》,他不僅只是閱讀,還會詳細記錄進度、羅列與摘要個人評鑑。正是這樣一步步積累,他逐漸鍛鍊出深刻的觀點。

⟪放視大賞⟫最新主視覺展現創作者的精神。(影像提供/何庭安)

 

何庭安很喜歡饒舌歌手Kendrick Lamar,因為Lamar透過不斷打磨自己、以超強作品作為武器,回應世界的挑釁,一出手便橫掃葛萊美獎,讓作品的質量成為最終反擊。他同時也欣賞愛爾蘭動畫師David OReilly不為迎合市場、而持續發表有趣之作的創作姿態。這些回答,或許也都是何庭安認真看待作品、在創作裡常保樂趣的態度投射。

最近,他的社群釋出2025年放視大賞的最新主視覺,主題是「Connecting dots」,從一個標準字開始,以聚沙成塔的動態,凝聚成一幅完整精巧的作品,藉此展現創作者一點一滴累積與打磨的精神。

何庭安在作品的貼文寫道:「在某個角落還是有某些人在專注的、默默的做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千錘百鍊而細緻入微。也許直至時間的盡頭,他們都依然會存在。」這段話,是他給設計師的建言,更可以說是他自己一路走來反求諸己的創作信仰。

在何庭安的定義裡,好的作品本身有力量,能改變人、支持喜歡的企業、傳達有意義的故事,「Moving Other People 才是真正的影響力」,他說。

 

授權轉載自 臺北文創 名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