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飾品設計師,以溫柔編織的靈性,探索Re-design背後的女性力量
飾品,不僅是裝飾也代表了身份與記憶,如果能私人訂製一套首飾,你會如何開始?「再-首飾設計」集結了多位女性藝術家的手作品,讓被遺忘的物件以最溫柔的方式再次走入當代生活。
李靜潔|癒|理念:以藥片、銀絲為材料,平靜面對生命的無常,終有一日會回歸自然,在彌足珍貴的當下去創造美好
女性,有著不被定義的無限可能
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風靡全球,象徵著女性意識正式被世界重視,女性思想從被提出、解構、到再反思,持續了進六十餘年。從女孩到女人、從婚姻到育兒、身份的快速變化催促著女性以最短的時間解決種種高難度挑戰,以至於很多人忘了內心最自由、最有創作力的狀態。「再-首飾設計」是對份壓力的思想解放,由部凡、Miya兩位設計師發起,她們是媽媽、也是創意工作者,有了孩子後,生活雖然忙碌,卻漸漸在餐桌與工作檯間找到了平衡,並期望以設計作品,給予女性更多啟發。
部凡 Bu Fan
連和部工作室主理人,出版文學隨筆《世間最浪漫的事都是免費的》、獨立出版物《星球書》、《稀有動物》、《從前有座山後》
部凡|龕|理念:給閒置的老玉佛進行再設計,做一個漂亮的佛龕。珠子選了單色,穿的方式則相對繁覆。一方面想展現大千世界盡在其中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展現克制與佛的空性
李正紅Miya
702design設計工作室主理人,曾擔任丹麥Aarhu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和義大利University of Ferrara Comacchio的建築交流計畫視覺設計、出版繪本《呼呦向上爬》。
Miya|種子|概念來自想找回母親送我的那條項鏈,用我老家的一種種子做的佛珠鏈子,和女兒也開始收集這個種子,想要再穿一條項鏈。於是開啟了尋找種子的設計。從尋找種子到制作種子,到用具有大地性質的陶土做成的種子到最後又回到種子的形狀,就像我們從自然中來又回到自然中去,是一種體悟和情感的再現與感念
「再-首飾設計」Re-design 女性藝術家展
Re-design 的起點是想把家中被遺忘、蒙塵卻「獨一無二」的寶物重新設計,將老物、收藏、或個人的生命印記進行「再設計」並深挖其中的感性記憶。展覽共邀請了16位藝術家、設計師,以首飾創作自己的故事。
(左)賴凡|裹|以羊絨毛給母親摔壞的鐲子再設計;(右)侯穎|裡面有一根頭髮|頭髮如果在頭上,我們會把它當成「我」的一部分,通過修剪護理進行百般呵護;但如果它脫落在衣服、床、地上,尤其是在碗盤里,通常會被當成「不幹凈的東西」,作品希望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
(左)楊莉芊|海的柔軟|銀手鐲、貝殼、軟陶;(中)徐雲志|與古|玉石、象牙珠、綠松石;(右) 蔣茜|皮囊
左:于青然|一起|以蠟筆、毛線素材,回憶記憶中拿著蠟筆在家中墻面上肆意塗鴉的畫面,無需思考畫作的內涵和視覺的傳遞,每一筆都只有享受和快樂;右:陳晨霞|利,刂| 珠針、不鏽鋼片
(左)姚倩|buttons|鈕扣;(右) 吳妍瑩|流浪|貝殼、珍珠、銀絲
(左)蔣雨桐|工作室,雨,等待|鋁盒、熱塑片、銀絲;(中)吳曉燕|小石子|珍珠、銀絲、銅;(右)孟佳|美麗廢物|鈕扣

記憶安放處
飾品,從上古時代的貝殼、石料,到當代的人工材料,在被賦予美的同時,也成為留住記憶與情感的藏寶盒,成為上一代與下一代、家庭與個人、遺忘與回憶之間的聯絡通道,不僅是個載體,也是一個開關,那些彌足珍貴的情感,總是在不斷的觸碰與凝視中,綿延持續。
楊紫涵|失效的工具| 頂針是縫紉工具,隨著技術的創新,慢慢失去了實用性,作品結合了銅線、廢棄的頂針,通過「腐蝕修復」與重構,為它找到新的意義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2017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之報導寫作,熱愛攝影、旅行。
個人網站https://nowshowup8825.wixsite.com/hsuszuying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uly.hsu